D4: 行走路线: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行走方式:公交 入住:长春铁联商旅酒店 在搜寻长春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时意外的发现了这个网红打卡地——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而且是我喜欢的类型。寒冬也没有阻止我的脚步,我要去看看这历史的遗迹,现代化的城市地标。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鸿城街道 门票:免费 下车就看到这栋如水波纹外立面的白色大楼,充满了时代科技感。从远处看,仿佛微风吹过水面荡起的波纹,直接彰显了园区水文化的主题。 马路两侧笔直的松树引领我直入园区。
一辆履带推雪机静静地停泊在这里。 前面的一栋如飞翔翅膀的建筑吸引了我的脚步,屋顶上还有木栈道,玻璃扶手,那是一栋怎样的建筑?登上木栈道我又能看到什么?我怀着深深的好奇,沿着雪地中的石板路一路探寻。
我眼前的这座南岭净水厂是以当时国际领先标准设计、施工。1935年建成时,地表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净水工序,由机泵通过输配水管道向市区供水。一套由取水,输水,净水,送水四部分构成的现代化城市供水系统建成。 树林中的那一大片白色如果不看介绍我是不可能知道的——露天沉淀池。要习惯北方,一片平整整的白茫茫的区域不是我们南方人想象的广场。要依照它的形状判断它是河流?湖泊?池塘.......而这里是露天沉淀池。露天沉淀池就是净水厂净水工序的除浊设施。厂区内一共有两座,这两座沉淀池修建于伪满时期,南北各一座,我现在看到的是北露天沉淀池。
这两栋面面相对的红砖墙厂房23,24栋,厂房中间有连廊相通。
屋檐下的小冰挂告诉我自己身处北方。
森林中还有很多木质雕像树精灵,充满了童趣,带给游人无限惊喜… 围绕一颗古树,森林步道还建设了三层观景平台.
我拾级而上在树屋的最高处,在杨树的树梢间观看园区的自然美景。树屋的东侧一老建筑群现在华丽变身为水文化博物馆。 生态连接线的栈桥体系延伸到充满历史感的沉淀池空间,西侧的这一片白雪覆盖之地是南露天沉淀池。南露天沉淀池与北露天沉淀池一样是1932年就有的。虽然是冬季,没有了枝繁叶茂的旺盛场景,也可以看出池四周充分保护了池边原有的生态资源。并利用原来的平台及步道钢结构打造了钢格栅的平台。 站在平台上能更进一步的融入水厂工业文化的氛围中。
现在这栋建筑已经被整合成水文化博物馆,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到长春市的水文化历史和发展以及现状。“水与城市”主题展是其核心部分,从不同角度对“水与城市”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古树横卧,古木参天、植被丰富与自然形成的岭地地貌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令城市人羡慕的“生态小气候区”。
顺着小坡道,一侧的厂房一栋挨着一栋。我很惊讶水厂的厂房建筑是这样的丰富多样。不论从结构,造型还是色彩,绝不雷同。 这栋砖木建筑也是建厂初期就有的四净车间。 经过改造的外立面很剔透。 这样的隔断给园区做了一个自然的区域划分。 原第二送水车间 第二送水车间的北侧是古树名木广场 广场上有一波浪形的环形椅。环形椅中间是一颗年代长达130多年的山丁子古树。环形椅独特的设计即有创意也悄无声息的起到保护古树的作用。 古树的一侧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送水站 广场一侧这几样娱乐设施充满了趣味性,很适合游客和市民在这里休闲锻炼。北方的健身器材和南方不太一样,这一切让我这个一直生活在南方的女子倍感新奇。 小坡之上两栋并列站立,屋顶成倒W形的两栋房子,因为造型的不同,因为材质的不同很吸引人。 走进那闪闪发亮的建筑,让我大为惊喜。这栋艺术感十足的建筑居然是卫生间。有没有看过这么时髦的卫生间?我一定要进入感受一下,哇,北方的优势一下显现,卫生间里温暖如春,让一直行走在室外的我好好的缓一口气。打开水龙头,里面流淌着带着温度的热水,好幸福的感觉! 这两张图,可以更清晰的感知到贯穿整个生态园的森林景观栈道架空行走的感觉了吧?随着高低起伏我们能从不同的高度去感受这片森林,在带给我们舒服的有氧漫步体验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体系的破坏。 将建筑之美、生态之美融为一体,也将细致做到了极致。这里成为了一座以文化和生态相融合的园林。这里有几条岔路,无论你朝着哪一个方向走去,生态园总会为你呈现不同的美丽景色。 森林栈道间的广场上是一个全龄化的活动场所。这里不仅有儿童沙坑、攀爬、秋千、滑梯,也有适合各种年龄层的运动器材。不论你是哪个年龄段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只是这个季节除了我还在晃悠,已经鲜有游客了。天气暖和时人们不仅可以赏景,还可以快乐玩耍吧。 这栋依山势而建的建筑是1993年建造的技术部的设备库。 这间宽敞的大厂房是1993年建造的第七净水车间。 行走在蜿蜒起伏的厂区道路上看这座丛林中的历史印痕。工业格调加上现在淡雅的艺术氛围——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设计充分结合水文化的特质,尊重水厂的历史过往,注入现代化的文化艺术、时尚创意元素,将工业遗迹与自然有机结合。 丛林中的厂房,是丛林为主角还是厂房为主角?厂内有各种树木极有北方特色。杨树、柳树、黑松,枫树,白桦,还有部分果树。冬日虽然都是光秃秃的树木,没有浓浓的“绿意”扑面而来,但从枝干中也能感知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很高,难怪在这里呼吸都是那么的顺畅,一个天然的氧吧。 这栋建筑原是1978年建造的集中投氯间。建筑结构保持原样,只是原来的水泥墙面变成了更现代的砖红色墙面与玻璃墙面的结合。墙面的设计也更多样化。 人字形的侧立面一侧是玻璃幕墙,一侧采用了砖砌镂空式样,一种不平衡的美感,现代感十足。 这条道路高于地面,有点像水库的大坝,“大坝”一侧是遗址花园,另一侧是另一条厂区道路和一溜排开的厂房。干净简洁的“大坝”上清静极了。我喜欢这个园区,喜欢这样的氛围,喜欢这片城市里的稀有自然。想象一下这里曾经的繁华喧嚣,如今这里安静葱茏,身处其中,便会褪去浮躁,让人沉静而美好。 高高的山岗平台上,看脚下林中这一片白雪覆盖之地是遗址花园, 遗址花园是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遗迹。这里曾是日本水厂工作人员当年在建造净水厂时进行足球比赛的地方。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断砖残柱是当时的主席台遗址。 行走其间,这里浓缩着满满的城市记忆,这里勾起我浓浓的童年厂区生活的回忆。几栋文保建筑,带着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感。冬日里这里少有行人更不要说像我这样的游客了。在这里穿树林,看建筑,可感受到时光静静流淌的心痕。 行走在木栈道,穿行在这片白桦林中,是不是很文艺很浪漫? 园区林间经常会出现各种艺术物件。这与一般公园出于空间闲置而设计艺术品,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们设计的初衷都是对原生态保护的呈现。 这些物件都是利用了旧机器,旧零件,经过拆,组,加工,组合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创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即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场景,也将工业化的力量传递给我们。 旧机器的再加工中还有很多诙谐的元素,使钢铁机器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充满趣味性。 这就是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给我介绍的目前唯一有展览的地方——05栋。 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画展 宽敞明亮的厂房依旧保持着一股浓浓的工业风,在工业风的气息中有了画作的文艺气息。 离开05栋继续在厂区里转悠。 看看这台车床,工人摇动车床的场景勾起我有情感、有温度的记忆。它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看到妈妈也摇着车床车出她需要的产品,那份崇拜的心情现在想来即模糊又清晰。无论是原拆原建、修旧如旧,还是一个零件的重新设计、一处机件的完整保留,这些曾铭刻着净水厂前行沧桑足印的老古董,都在创意的奇思妙想中,保存着记忆,焕发着新生,延续着辉煌…… 园区内的木质人行栈道,或穿林而过,或架空于林中,或掠过水面,行走其间就是如此的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带着烟囱的06栋是建于1975年的五净投药室。 它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小山坡之上。 这一组组旧机器组成的艺术作品展现了长春净水厂曾经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的辉煌。 马路对面白雪覆盖的是曾经的足球场。 与06并列而立的07,外形也都是水泥混凝墙面,是原来的絮凝沉淀池。不同层次坡度的屋顶,不同尺寸的窗棂,让这栋简单的厂房看起来也是创意十足。 外墙壁上爬山虎的痕迹,让我们联想一下夏日里这是一幅怎样的葱茏。 紧邻07的这栋百米长的大厂房是08栋,曾经的第五净水车间。在原厂房的基础之上加了一个铁锈红色的外立柱框架,一座普通的厂房就多了一丝艺术的气息。 林间一群奔马在白雪皑皑的雪中飞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展现了人和自然的画面。 细看你才知晓这也是工业废弃零部件“再生”。巧妙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艺术想象在这里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工业格调,以另一种方式保留我们的工业记忆。 小松鼠也忍不住寂寞跳上大号吹奏一个音符。 林间的11栋厂房也是高高大大的。 框架里码放的整整齐齐的木桩也是一副艺术画。 东北角有一个海绵城市广场。广场的整体形态为水韵状,地面材料采用复合沙基整体透水砖工艺做法,雨水能快速下渗。 红色的厂房曾经是集中供热车间,这是北方特色的车间哦。 最北处是09栋厂房,这栋平房原来是煤库,供供暖车间使用的原料——煤就存放在这里。 往南行走一个圆形的水生态花园。花园在地下圆形沉淀池上方,整体圆形的空间场地呼应了地下圆形沉淀池的空间形态。 自然的山坡成为了滑雪的好场所,一家三口正带着自家的小滑板,屁股上一垫就能玩得乐之不疲。 11栋 12栋无论是外墙的色彩还是波浪形的外立面都是如此的艺术与现代感十足。 林间的植被或高大或灵秀。 这里是水文化生态园中最有特色的工业遗存,原来水厂的沉淀池。 而现在这里经过艺术改造,地上地下两层空间半打开状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石头长廊笔直牵引视线,让你有着无限的好奇。 下沉式雨水花园首先将公园雨水引导到沉淀池,通过逐级过滤再现了水净化的流程,并形成层叠的雨水花园景观。并且对原来的清水池结构柱网进行了保留。 点缀在历史遗迹中的青铜雕塑诙谐有趣,即体现了历史的文化又展示了当代艺术,这是历史与艺术的灵动结合,是对沉淀池进行了保护性的再利用,重现了沉淀池的历史原貌。 自然、历史遗迹、城市空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外围新建了休闲建筑,让我们能更亲近在水文化的生态体验中。 下沉式花园之上,一侧的原投氯井室。普普通通的四方体建筑因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窗棂而显得如此的现代。 在这里小坐休息,水厂很大,但几条主干道我基本一一走过。就如走过漫长岁月,南岭水厂分布着6个投药间,16个反应池,17个沉淀池,70个滤池,10个清水池……源水经过这一道道工艺,流经一个个环节,最终净化为清水。行走在一栋栋厂房之间,让我想起孩子小的时候我陪他做亲子阅读时看过的一套《神奇校车》,里面就有一本介绍水工厂的绘本。所以对水工厂的流程我并不陌生。 园区的东南角还有一个历史的遗迹——炮楼遗址,为日伪时期的碉堡遗迹。 从这里就直接进入净水路,等公交离开了。 这里就是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曾经的长春市第一座净水厂——南岭净水厂,这里 承载着长春80多年的民生记忆。这座沉寂了半个世纪的老工业城市工厂如今优雅地转身为长春时尚的地标性场所。漫步在园区,感受着历史的记忆,工业的痕迹,文化的氛围,艺术的浪漫。尤其是冬日漫步在这里,园区内的宁静,静雅抚平我日常浮躁的心绪,在这里感受着时光静静流淌的美好 。这个园区的设计除了尊重历史之外另一个让我感动的是人性化,大到建筑,道路,小到一个木桩的介绍都很亲民。这里带给长春的市民,给我这样的游客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感,生态化的创意休闲空间。 很遗憾水博物馆没有开放,没能在博物馆中更好,更集中的认识水、认识这座伪满时期建造的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我只能在这座城市腹地稀缺的生态绿地中用我的眼睛去看,用我的心去体会,认知这座拥有80年供水文化的印记。 还有一点遗憾或者说一点展望吧!园区内的建筑保留的很好但在利用上还有很多的空间。这么多的建筑只有05栋在进行一个画展,而其他的建筑都是大门紧锁,我不知道是因为冬季的原因吗?还是原本这些建筑就是空巢?在这么冷的环境中我一个南方人真是因为喜爱足足在园区走了将近三个小时。很想进屋里暖和暖和,除了一进园区的那个游客接待中心和05栋的画展,对了还有那个让我惊艳的卫生间,之外就没有一个门敞开给我一个暖暖的空间,想喝一杯热咖啡就更是痴人说梦了。这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我是在第二天才发现的,在上雾凇岛时发现我的相机罢工了。回想一下很可能是这天在园区,相机一直暴露在外造成的。其实这么大的园区,这么多高大的厂房,可以有很多的经营之道。电影院,小剧场,教育、办公、咖啡室、书吧,创意空间等功能区。将功能性停滞的老工厂变为可经营的新型园区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论春夏秋冬都能吸引人流多好。 不论是有遗憾,有展望也好,这些都没有大碍,这里是值得我再来的,春季,夏日,秋天,这里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我期待着再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