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扬州串个门——

 火车侠 2021-12-16

行走时间:2018.7

汪氏小苑

地址: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4号

在我的印象中扬州的汪氏小苑和个园,何园也属一个级别的旅游景点。可是不知为什么没有一个念头专为它而行。命运就是很奇怪的,只要有缘,不去寻找也会相遇。朋友一行四人离开个园并没有从东关街东门的城楼出东关街,而是在东关街的中段随意找了一条巷子往南向着何园的方向行走。扬州的巷子虽多,但多为笔直的东西南北向,只要方向正确一定可以到达你想去的地方。走在一条安静的少有行人的巷中,一抬眼居然是汪氏小苑。小苑门楼没有雕琢,没有大宅大院的铜环朱门和石狮把守。墙面未加粉饰,没挂匾,看上去极其普通低调。既然路过那是不能错过的。一进门是一天井,迎面墙壁上一座依壁而砌的砖雕“福”祠。福祠与大门相对。福祠两侧是仪门、火巷。大门并不对着正中的仪门,而是偏东对着福祠,这样的安排一定是刻意而为之,有所讲究。

进入门面不大的小苑,从火巷的纵深度看出小苑有无穷的纵深感。火巷两侧封火墙,青灰丝缝断砖墙清水原色露出砖缝质朴无华,这些都是扬州古民居的特点。

整片住宅分东、中、西三纵,三纵中东纵第一进为“春晖室”。与中纵第一进的“树德堂”和西纵第一进的“秋嫮轩” 一样都是接待宾客的地方。

春晖室装饰讲究,有特色。正中央由名贵木材制作的双面浮雕屏风,虽经百年沧桑,但油光如初,光彩照人。屏风上有六块天然大理石中国山水壁画,均匀镶嵌于横匾之下。

住宅都是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每进门门相对。在天井的一侧有一道门,可自由出入,互不干涉。这样的结构布局有利于几世同堂的大户人家,兄弟之间既和睦相处,又各有自由的空间。

高耸的青灰丝缝山墙波浪起伏。墙顶为云山式,墙面整体显得轻盈飘逸,宛如游龙。高院上分布着若干的花墙,奇妙的是每块花墙的图案都不相同。花墙不仅增加了深宅大院中的通透感还增加了艺术的美感。山墙与花墙令小苑生动和灵秀了许多。

从东纵最后面这面花墙的小门进去,就是汪家厨房。厨房灶台很漂亮,有三幅彩绘壁画。灶台上有四个灶头五口锅,灶台下面的壁上有四个对应的方洞,可以利用做饭时的余热烘烤物品。对应的四个灶头上面各有一个小壁龛,可用于放置照明用的蜡烛。

个园的整体规模前为住宅,后为花园。而汪氏小苑则打破了传统园林的这种格局,中间为住宅,东西南北四角为园将住宅环抱其中。园林面积不大,但都精巧玲珑。在小苑房屋与花园之间用一道花墙进行了结构上的分隔。这个园林八角门上石额为草书“惜余”,意为珍惜时间的意思。八角门内是仆人们的居住地。园中的山水草木,古林修竹。真景与写意结合,真假与虚实结合,都让我们感受到主人的别有用心。

中间汉白玉月洞门、门上一侧题字“小苑春深”另一侧题字“迎曦”。两边有各式水磨砖细花漏窗的花墙将花园分隔成东西两园,于是有了隔景透景借景的意境。因为一扇窗,内外有了交流。花窗似一道屏障也如一双慧眼,园内的人透过它看园外的世界,园外的人透过它窥视园内的世界。不知道谁更向往谁的生活?

上题“遗庵” 的火巷入口处是一八角门,八角门上端墙上砌出一面波线纹大漏窗。漏窗灵动的花纹让着高耸纵深的小巷有了些浪漫色调。

天井正对的这扇大门可以通往中路住宅建筑。

天井的一侧是“可栖”小苑,是汪氏小苑最西面的小花园,是最靠近女眷住处的花园。一扇满月圆形门洞,配上两侧对称的花窗,透过门窗花园内是另一番景象。小苑内不论是高墙围合的狭长长巷,还是井径深院,有了花窗,小苑有了通畅的呼吸,角角落落都充满了鲜活的气息。花窗打破了高高隔墙的封闭与沉闷,让身处深宅大院的人能在心理上体会一些自由度和轻松感。

从轿房的南端看西路住宅的中线,一直可以看到“可栖徲”花园。

四合院式的组群布局,气势森严,望之隐若城郭。一进与一进之间都有天井通风采光,形成既独立又相同的空间。汪家的每道穿门也都是磨砖对缝砌筑,门头飞檐翘角。但每道门不论从材料还是雕刻又都不相同。小苑的魅力在于看似相同但其实园主人对每个细节都精心处理,让人回味无穷。

船厅

主人巧妙利用花园一角构成船头,而越来越窄的地势便成了船尾。进入“绮霞”门,北面便是船尾。

“小”是它的自谦,这里遗存下来的老房屋近百间,是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小苑普通的墙院普通的门,普通的青砖普通的瓦。这里和个园相比,没有喧闹的人群,没有奢华的排场,静谧而安然,寥寥无几的游人散落在小苑的庭院和各个角落。在一个花园中常常就只有我和我的同伴,因为肃静我们也压低声调犹如自言自语般感叹一下小苑中的精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