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间:2021.5 D1: 行走路线: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宝带桥 D2: 行走路线:西山采枇杷——苏州园林博物馆 这次的苏州行程的主题是采枇杷,中午就结束了此项活动。在西山吃了农家菜返回。回程的路上我们遭遇了堵车。我原本也没计划立刻返宁,所以一点也不着急。既然出门了,又是美丽的苏州,采几颗枇杷不是我的目的啦。我选择去苏州博物馆看看。一来因为这个漂亮的网红馆我没来过,二来博物馆的位置就在离火车站一站路的地铁站边。可我才想起现在的博物馆都要预约的。进入公众号预约,当日的名额早就没了。不甘心,去现场看看,说不定哪位好心的工作人员会网开一面放我进去吧。 堵车堵车,有些买好下午车票返回的人无比烦躁。我倒是平静的看城市风光。有的人生活节奏繁忙,不能打乱某一步的计划,一打乱就盘盘乱了。而我这个年纪恰恰是无需我忙乱的年纪,老人彼此相伴过生活,孩子独自求学,我不需要围着别人转。我要放慢脚步,安排好自己,好好享受这几年能受我支配的时间, 为了节约时间,大巴停靠在一个地铁站,我们一起下车坐地铁,同伴们赶往火车站,我在前一站北寺塔下了车。地铁站没有存包的设备,我真希望一些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的一些旅游站点地铁站能设存包设备就好了,哪怕是收费的也很方便啊。别说,苏州人就是精明,出地铁站大概一百米的距离,一家板栗店提供存包服务,五元钱,太好了,一下子解放了我的双肩。我轻装上阵。 步行不远见到了东北街上的苏州博物馆,很遗憾没有预约是无法入内的。和工作人员套近乎说好话也不行,看来是管理严格的单位。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去前面的园林博物馆看看,那里不需要预约。这本就是我的第二手准备,得了,这明摆着是为我下次来苏州留借口吧!有一丢丢小失望,但一点不影响心情,因为苏州是一座处处有景的城市,看不到这片一定有另一片风景在那等你。 路过忠王府的门脸。苏州博物馆的地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太平天国王府建筑。 整洁漂亮的东北街,街两侧的梧桐树都修建的婀娜多姿。 苏州园林博物馆离苏州博物馆五十米的距离,位于拙政园西侧。博物馆于1992年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新馆始建于2005年10月。博物馆保持了粉墙黛瓦的苏州民居特色,与周围的拙政园等园林经典代表作相协调。典型的白墙黑瓦的建筑,简朴的门框,门楣之上几个烫金的“苏州园林博物馆”标明了它的身份。 走进大门,抬眼便见一面古朴的砖墙。白墙黑字的标识和logo,简约而醒目。 一进门的空间不大,甚至有点狭小,墙上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了苏州经典园林。一进门遇到服务人员询问这个博物馆几点关门,因为时间已经不早,想计划好游览的时间。没想到服务员的回答是:“这里又不需要门票,又不要预约,有啥好玩的,一会就能看完。”她的直白好雷人啊! 空间内看似随意摆放的物件却是圆明园的遗物哦。展厅的墙上有自媒体设备镶嵌在花格窗上。通过视频手段介绍着苏州园林。 序厅正中,展示的是李可染所画《拙政园图》的双面绣。拙政园部分水廊图景通过一根根丝线勾勒出拙政园的神韵。这幅双面绣不仅表现了博物馆园林造园艺术的展览主题,而且将传统绘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园林博物馆不像一个中规中矩的博物馆,有着中轴,对称的格局。它更像是一座园林,展厅都小巧玲珑自成一景,展厅之间通过游廊连接,形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移步换景的参观线路。 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移景”、“取景”、“借景”贯穿在整个博物馆的布局之中。 从序厅进入历史厅之前,先要通过一段长廊,墙外就是拙政园,狭长的青石板,墙上一块块绝不雷同的花窗。 在走廊过道旁还有意留出了许多小天井,里面的园林小品也是展品,所有的细节都让我好似置身于一个熟悉的苏州园林之中。 外围是通透的落地玻璃,展厅内也是一块块玻璃橱窗,一切都显得如此的通透。 橱窗内一块块文字展板从春秋时的姑苏台开始,详细介绍了苏州园林两千五百年的发展史,颇有历史纵深感。 用文字和图表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苏州园墅选介 春秋时代吴王的苑囿的兴建 魏晋南北朝时,寺庙和私家园林相继崛起 东晋时期辟疆园,南北朝时期的兴福寺,寒山寺 宋元时期苏州园林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叠石树艺,蔚然成风。 明清之际,半城园亭,号称极盛,逐渐形成了以文人山水园为特色的园林体系,典型地展现了江南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 清朝的砖雕如意 世界园林大会的纪念鼎 展厅内通过图片,文字和模型介绍了民国时期的苏州公园,启园,朴园 小天井中的石柱与花木也是园林必不可少的元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