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方式:高铁 行走时间:2021.4 行走路线: D1:淮安河下古镇——萧湖 D2:淮安新城 湖嘴大街主要以花岗岩麻石铺就。这些长则数米短则三五十公分的大石,是古镇最坚实的记忆。 与那些耳熟能详的古镇相比,这里少了喧嚣和拥挤的人流。街巷中冷清而古朴。但青石板的痕迹,屋檐的高低错落都诉说着岁月的坎坷不平,难掩昔日的繁华与深厚底蕴。 现在的河下古镇依然是当地居民的生活,这里充满了浓浓的市井味道。 越往南行,两边不论是店铺还是民居都是门窗紧闭,感觉就是一条空巷。 看看这些虽然普通的青石砖墙,通过几层屋檐的叠加,不同形状的花窗,质朴中透着艺术气息。 河下美术馆,虽然没有开馆,但也可以想见这里的艺术追求吧! 南北走向的花巷与湖嘴大街相连构成古镇的主街。 两旁有许多岔出去的小巷。黄杨院巷 白酒巷。从主干道上,可以横穿进任何一条小街小巷,可以见到大大小小木门,朝着街巷或敞开、或半掩、或紧闭。 烟店巷 小粉巷 几丛油菜花点亮了小巷 我喜欢这样的意境,一个人在长巷中漫步。曲折的巷子,光滑的石板路,斑驳的砖墙,檐下的红灯笼,掩映着岁月的芳华。 记得第一次来古镇,不知道悠悠长巷将带着我走向何方?前途未知时的好奇与小忧心,几种感觉的交汇,但脚步没有停下,也不会掉头重来。就犹如人生。 当我再次行走在这条巷中,沿街踏行,那一条条石板路,仿佛穿越千年而来。我知道前方在哪,前方有些什么,石板路带给我平静,心安的情感。 河下古镇南入口,走到这里,我就是从北到南完整地走了一条古镇的主干道。这里有一块大石碑介绍了我刚刚走过的这条南北贯穿的主街——湖嘴大街。 古街从运河堤湖嘴大街至程公桥、估衣街等街巷,都以条状石板铺成,人称石板街, 有几公里长呢!据说是盐商空船回来时采购运回,铺设至今已有几百年时间。看看地面,夯实而光滑,承载着历史的痕迹。 青石砖墙上有一块它的身份牌。 登上这条石板的阶梯就是里运河了。 一侧还有一条小道可以登上里运河北路 里运河北路 回望这条麻石小道 站在几节台阶上给自己一个俯视的视角看古镇 古镇南入口的西侧是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庙宇——闻思寺。寺庙始建于唐代末期,历经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灾,其间几兴几衰。 寺庙虽有千年历史,但早已毁于一旦。现在的寺庙是重新修建的。 运河边有了一个游船码头 里运河,不论古往今来,一个小镇,或一个村落,想要兴旺,必定要依水而生。看看这里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河下在历史上先后被誉为“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淮扬菜起源地”的原因了。横跨里运河的是河下大桥。 悠悠河水在运河时代让河下古镇达到了发展的鼎盛。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运河船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河下逐渐败落。 运河边的御码头,接驾亭是专门迎接皇帝离船登岸的地方。 站在里运河南路看河下。河下古镇建成于春秋末期,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河下古镇是京杭大运河的漕盐要道。明清时期到达鼎盛,文化繁荣,经济昌盛。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齐全"之称。吴承恩,梁红玉,沈坤都是河下人。那时的河下古镇,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丰富的故事。如今的河下有些落寂。虽然这里也是淮安的一个旅游景点,但这里保留着原始住民,几十年如一日,老街坊们依旧留守在这里。古镇也没有商业,时光虽然带走了昔日的繁华,但没有带走古朴的民风。 许多人情愿去逛热闹的商场,也不愿去一趟落寂的老街,河下,变得越来越冷清。而我恰恰是一个有着古镇情怀的人。古镇开发的繁华就享受它的热闹,古镇欠有发展就享受它的宁静。我喜欢逛热闹的商业老街,也极其享受在河下这样的落寂清冷之地。在这里追忆那曾经的风雨、曾经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踏着石板路,享受着独我的时光,沉淀自己浮躁的内心,思绪完成穿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