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遇不可求的遇园(上)

 火车侠 2021-12-16

行走方式:自驾

行走时间:2021.4

行走路线:溧水山凹村遇园——郭兴庄园

遇园

地址:溧水无想山南麓傅家边山凹村

门票:无

来遇园,是因为在携程上偶然看到一个旅拍,很诧异,觉得因为疫情时不时的歇工,自己有时间把南京好好的转一转,就算没去过也应该听过,这个遇园为啥是陌生的。出发,导航遇园,看地图遇园的位置不是溧水的山凹村吗?2017年带着父母一起游无想山时路过这个村庄,开车在村中转了转,也不知道有个遇园啊?带着疑惑来到这里,导航很精确。车都停在路边,我们也就这样停妥车子。从这些围挡中看出这里还在建设与完善之中。

深嵌在无想山深处的山凹村里现在有了一个美丽的遇园。整个园林的中心是一个池塘,围绕池塘建有牌坊、宅邸、商铺、民居、戏台、亭廊、楼阁,桥梁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建筑内容丰富,形态各异。建筑被环抱于低山丘陵之中与青山、溪水、人文典故融为一体,展现了山凹村的自然风光与传统建筑艺术。 池塘倒映着绿树山影,粼粼的波光闪动,与池边的白墙黛瓦同框,恰似一幅天然的淡彩水墨画。

湖泊的南侧有一曲桥连接着湖泊南北。

曲桥的东端有一寄梅亭

湖泊的西侧是一条青石铺就的石板路,路一侧是一条商业街,一侧是两条亲水的长廊。

木制的长廊屋檐层叠,雕花造型丰富,木匠工艺的精巧让人惊叹。

亲水长廊的南侧有一水榭,是靠水而憩的佳处。水榭四周的美人靠可以供游客休息赏景。

长廊的北侧有一两角飞檐的亭,一看与亲水长廊就不是一个年代的物件。其实在遇园走了一圈之后,慢慢发现,遇园不是一个古村落,是经过打造的一个园林,但它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人造园林。准确的说遇园是一个新旧建筑的载体,也可以说这是建筑的一种新模式吧!建设者从江南各地,主要是安徽收集的有价值的老建筑构建和材料,把它们用在村落新建的仿古建筑中,通过对这些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创新利用,打造成一座江南“传统古村落”。

粉墙黛瓦,飞檐挑角的徽派民居就好似一副素雅的水墨画

冰清玉洁的白墙,映衬着一颗颗善良质朴的心,诉说着平平淡淡的往事。

两个并排站立的亲水长廊间有一个紧贴水面的宽宽的观景台。观景台上360°皆是风景。沿着池塘而列的徽派民居,山石跌宕,错落有致,小亭览景,树木点缀, 这一切又倒映在水之中,素雅之至。

纵贯遇园南北的一条商业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溪花街。单檐翘角,木刻精细的一排两层木楼的徽派建筑一路向北。石板道路间一溪清流由上而下潺潺,绵绵不断,小石桥一座又一座,东西向横亘其上。哗哗流动的溪水令现在还处在门庭冷落建设中的溪花街显得既古朴而灵动。

这里以无想山的桃花潭为上水口,山凹村的神山湖为下水口,活水贯穿溪花街,呈现“一溪穿村,城郭绕水”式水乡村落布局。

此处一个气派的探花坊牌坊。牌坊始建于1902年,由安徽巡抚聶缉椝所建。通过老构建的保护,平移来到了山凹村。

无想山居采用八字墙牌坊式砖雕门楼,双层八拱,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大象石雕分列大门两旁,寓意富贵吉祥。这个门楼,不论从石材的搭配,造型还是石雕艺术都彰显了徽派门楼的艺术。同一空间中有一个漆色发亮的牌坊,一个威武精美的石质门楼,这两样应该都是异地保护的老建筑。如果真的是这样真是很惊喜的一件事情。以前去黄山市旅游,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建筑移植。建筑者们把偏远山区存活的有价值的,而在当地又难于保护的传统建筑完整地迁建到到城区的一些区域内,加以维修,“易地保护”,进行一种建筑融合,给了这些老建筑新的生命,也给了新建筑一些历史的积淀,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栋建筑现在是一家商店,售卖旅游品和一些甜点,咖啡,饮料之类。

溪花街上马头墙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犹如一串音符。

木雕花窗岁月悠悠,恍惚间有种穿越的感觉。街上的房屋不少,但大多都是闭门状态,在经营中的房屋不多。遇园可能才起步,商业的配套还不着急。在游览其间我们看到很多旅游团,多以老年人为主,三四十人的团队,都有导游带领参观一个个宅邸。看来遇园是溧水乡村旅游的重头戏。因为是一个新的景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也是极好的宣传措施吧!你只要避开这些旅游团,在这里行走还是安静惬意的。

溪花街的中段就有一条绕湖东行的石板路

湖边的小山岗上六角飞檐的小亭占据最高点可以俯瞰遇园。

大小不一、厚薄不等的块块巨石,有心却又无意般堆砌成沿途的风景。亭台楼阁的美影,翘起的飞檐,挺拔的支柱,遍寻亭廊,静坐片刻,感受一片古意禅境。

山石内别有洞天,通过叠石的建林手法造成景中有景的画面。

我来到小亭之上,有一点点俯视的视角拍下遇园的核心景观。这种建园的方式也一如徽派的村庄,徽派村庄大多有一中心的池塘,遇园有,有一个面积更大的中心湖泊。湖泊周边的山石,植被构建了风光景观。一潭碧水四周分布着古戏台、曾家大院、周邦彦纪念馆、寄梅亭、揽月楼等传统建筑。

湖泊西侧木质亲水长廊宁静幽雅,仿如一座水中画舫静泊在湖边。亲水长廊与沿街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整齐的倒映在湖水中,产生层层叠叠的幻影。

湖泊的北侧是一组建筑群,一套大宅院——曾家大院。大院以主宅“诚静堂”为中心,其余建筑从主宅两侧发散。诚静堂正门前立有一座影壁,雕刻了“思诚”“慎独”四字,是儒家修养的重要概念,估计对曾家也有“家训”教导之意吧!

大影壁

从曾家大院诚静堂的门楼开始,随处可见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艺术。

诚静堂建筑体量很大,砖石木混合建筑,整个三进两天井及两中堂,房屋结构完整。整个院落纵向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所有梁柱都为数百年的银杏、柏木、铁力、红心樟木等。

这些建筑构建跟遇园的大多数建筑构件一样,因为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为使之恢复如初,建筑者请了多位相关建筑和文化机构对雕刻构件的年代及内容进行考证,再请各地雕刻技艺传承人前来修复。

曾家家训

诚静堂两侧分别有百子堂、香榧楼和毓秀楼

西侧的百子堂,门脸不大,但门上各种石质构建确也纷繁复杂但精巧的搭配在一起。

别看百子堂的门脸不大,一进入天地豁然开朗。

阳光从天井洒落,给这座大宅带来暖意。

百子堂是家中男子居住的地方,故大多选用上百年的柏木。这里虽是新建,但房屋内外装饰以及很多构造物,都是从皖南的徽派建筑中原物搬运过来,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一株叫不上名的植被有片片红叶仿佛把冰冷清寂的白墙灰瓦也韵暖了。

香榧楼是女性居住的地方,这座宅院大门关闭状态所以没能入内参观。

毓秀楼也是由家中女眷居住。

曾家大院由十九栋不同型制建筑及三十多个庭院组合而成,尽显大宅风范。整个建筑群将官厅式、民居式建筑和苏式庭院相结合,还有部分四合院元素和一栋闽南风格家祠。大院整体气势恢宏,精美雅致,同时显出庭院深深,门第威严,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的宗法礼制规范。

这是水景正对的宅院——周邦彦乐坊的边门。边门狭窄,有一个“秋菊”的好听的名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