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间:2021.3 行走方式:自驾 行走路线: D1: 南京——苏州同里古镇(退思园——丽则女校——王绍鏊纪念馆——珍珠塔——穿心弄) D2: 苏州同里古镇(嘉荫堂——崇本堂——耕乐堂——罗星洲)——同里北联村——苏州甪直(保圣寺——沈柏寒故居——米行——江南文化园)——南京 耕乐堂 地址:同里镇上元街127号,, 廊下就是耕乐堂的大门。门前红灯笼高悬。耕乐堂是传统的前宅后园布局。前宅第一进是门厅,门厅与前堂楼之间有天井相隔,南北两侧均有二间厢房相连接。 耕乐堂简介 第二、第三进均为堂楼,前堂楼高大宽敞,后堂楼相对底矮,但楼层仍显得高爽明亮。 走进堂楼,堂楼是朱家祖屋,现在正在做根雕精品展。迎面是一座名曰佛光普照的巨大根雕,中间是一尊弥勒佛,背后呈扇形展开的老树根系似乎为光芒四射的佛光。 根雕作品件件栩栩如生,雄狮昂首吼叫。 展出的9大件精品均已载入了中国上海“吉尼斯之最”。 连接各院子的走道,方亭串连着几个宝瓶造型的门洞,前面也可通向后花园。 前楼之后又是一个小院,院内也是一座堂楼,叫做后楼。 后堂楼为家眷们起居之所,为三明两暗的五开间,上为房间,下为厅堂。 阳光透过窗棂照射在二楼的走廊之上。阳光给这里的古建筑增添了一丝值得邂逅的感觉。 寝室宫灯高悬 倚楼看向天井,前后楼之间有一门楼,中间是“耕乐小筑” 四字,上方有“五鹤祥云”浮雕,下部是精美的石雕。 穿过两个堂楼,有一庭院,眼前豁然开朗。院中假山错落,花木扶疏。四周回廊相连。庭院由回廊与宅子的厅堂与堂楼之间的备弄相接。回廊的墙上,都有以瓦片为材料、构成各式图案的漏窗,即使是下雨天,主人也可通过回来很方便的来往于花园与宅邸。 靠南的回廊头接着一座亭子—— “三友亭”。 四周回廊相绕,面阔三间的鸳鸯厅位于其中。鸳鸯厅的位置很特别,厅南面向庭院,一侧面向花园。 厅北贴水,面池皆为落地长窗。窗明几净,古朴典雅。 该厅的屋顶结构架式,前后各一个轩廊,中间用大坡隔开,给人以层次分明之感,体现了明代建筑特点。 隔窗将其隔为前后两部分,装饰陈设不尽相同,因此又鸳鸯厅之称。 整个大宅的门洞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门洞的形状各异,门类繁多。 更奇妙的是透过门洞取景框的风景更有别有情趣。 初春的花园,明媚的阳光洒在园内,给人一种清静而惬意的享受。 耕乐堂的后花园与宅院带给我完全不同的感受。花园以荷花池为中心,上架三曲桥,池周假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鸳鸯厅、曲廊、燕翼楼、古松轩、环秀阁和墨香阁等建筑围绕着水池分布,灵动而充满了趣味性。 池北是跨水而筑的环秀阁。环秀阁如浮水之舟,清秀典雅,造型别致。阁前,为一石板平台,平台凌池而筑,台下水流潺潺。环秀阁以前是佛堂,是内眷们吃斋念佛的地方。 环秀阁以天桥相连的是墨香阁,曾是主人的书房,两阁被戏称为“姐妹阁”。 池中红鱼游弋,深深清潭里倒影着岸边风景,一幅美妙的图画。多了这一泓水,花园便多了灵气也多了意蕴。水与石相配,水的灵动与石的沉稳相得益彰。石影之上,鱼儿淙淙。更妙的是水池的周遭,一处是亭榭,一处是圆门,一处是低廊,一处是书轩,整个花园便紧紧地成为一体。 环秀阁的西侧是古松轩,轩前一株伸向水池上空的白皮松,树干虬结盘曲,树皮斑驳,苍劲古朴,古意盎然。 白皮松为现存的唯一历经四百余年荣衰的老宅的见证者。 坐在古松轩的靠椅上看三曲桥,以及桥东面的堂楼。 推开环秀阁的窗,倚在窗前看池中红尾摇曳,在黑白色调中加上了红尾的鱼儿和粉嫩嫩的垂死海棠,一切都恰到好处。 隔池眺望对面的鸳鸯厅后厅。厅前,为一石板平台,平台凌池而筑。从鸳鸯厅平台两侧有寥寥数石,给人以灵动之感。鸳鸯厅水平台往左,有燕翼楼,在半山半水之间,两层建筑,轻盈飘逸,似春燕展翅,凌水欲飞。 来一张正面照,看鸳鸯厅两侧,一侧白墙之上的六边形的漏窗,一侧是一满月形的门洞。有点对称又不是对称,园林细节的变化处处不在。 堂楼后面也有门通向花园,这个门里就是后堂楼的西边过道,与备弄相连。 高高的大宅 长长的廊道 一层层的院楼,美丽的花园,这就是传统的前宅后园的耕乐堂。来同里不要错过哦。 走出大宅就是清亮亮的河道,一座座小桥,无处不在的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