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学家说 | 吴越寰(越南):汉学是越南的一种自我理解

 CCTSS 2021-12-16

吴越寰

(NGO VIET HOAN)

南京大学博士后

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越南北江农林大学中国语言学专业顾问

Q

汉学在越南与在欧美不同,您认为,越南汉学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吴越寰:汉学在越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门研究、理解我们自身传统的学问。

因为越南自968年自主建立封建国家开始,直至1884年,汉字一直为我们的官方正式文字。其中1282年在汉字基础之上发展出喃字,1651年出现了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国语字,但这期间汉字仍居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从10-19世纪,在长达近十世纪的时间里,越南的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饱读中国儒道经典,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题材来进行创作。当时我们虽然使用的是汉字,但是创作出来的东西是饱含越南民族精神和本国文化特色的。从20世纪开始,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现代越南语,也就是拉丁字母来进行国家行政上的管理和文字上的创作。

越南河内文庙中的汉字博士碑

十五世纪越南名家阮廌诗集汉/喃越文对照

随着汉语从“国文”变成“外文”,现在越南大学里的中文教育和传统大学里的中文教育区别也很明显。以前,我们学汉字可以说是学自己的字,汉文是必修,而且是通过阅读儒家经典来学习的,文字学习和文化传统的体认之间互有参照,相辅相成,我们是从内部来理解自己的。但是,现在学现代汉语,我们不再通过儒家经典来学汉字了,繁体字好像外语,它的教育身份完全地由内在转变为外来了。“汉学”也仿佛经历了一个从“内部之学”到“外来之学”的转向。

越南著名喃字女诗人胡春香诗品的喃字国语字对照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按照传统方式学汉字,学生们对越南经典作品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把中文当外语学,学好中文也不见得能理解经典。不少越南人觉得,去中国留学,回来就能讲解越南寺庙里的对联和古代朝廷的册封书,其实并不能。因为,一来有很多繁体字留学生都不认识,二来文言文看不懂,再就是感受不到经典里的文化意蕴,那就基本没有能力阅读古代越南文学大家的作品,也无法解释古代越南的历史文献资料。因此,越南的汉学也需要在作为“外部之学”的基础上,向“内部之学”回望,在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研究的深度上再下功夫。

我们曾经依托汉字和中国文化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经典和记载了越南的部分历史,我们也可以在扎实本国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汉字和中国文化去理解它。越南人研究汉学,是越南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弥合文化断裂的方法,是越南的一种自我理解。

—— 摘自“世界汉学家口述史”访谈片段 ——

来源 | 中国文化译研网
文 | 王立倩
视频 | 万国松
编辑 | 王立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