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安顺:晨霜【月】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1-12-16


有年初冬,我乘船经过一个乡村,罕见的晨霜,铺在了田野和房舍之上,一轮清月,高挂在寂寥空旷的天际。

熹微弥蒙,清远淡化的迷离风景,薄雾迷岚,让天地诗意盎然,让我心生眷念。

我突然感觉,那村庄天空的晨霜月,犹如久违的乡情,淡云薄雾般的乡愁,清洗如梦,仿佛悠扬的琴声,遥远的炊烟,来自心灵的冷风惆怅,传达遥远的心灵渴望。

是呀,霜落村庄,洒落在竹林绿树,覆盖在稻茬村屋,落在流水,铺白小路,银白色的冷滟,隐隐约约,显出水晶般的迷梦,有浪漫,也有恍惚。

我当时想,薄雾迷岚,晨霜圆月,那漫天风情,让我心生漫天熹微。

晨霜月,为冬日景致,我常在早晨去欣赏它。

有词写得妙,“长空雁叫霜晨月”,那长空无涯,雁鸣声声,在晨霜漫天之上,月亮高悬,风光真美,却寒气逼人。

词还写到,西风猛烈,吹拂天地,马蹄的脚步踏出一片江山熹微,那细碎如梦的喇叭声,在咽咽嘶鸣中,穿越星月朦胧的天风晨露。

进而写到,雄关漫道,世事沧桑,让天地感怀,让心灵穿越晨光,思想抵达天宇。

那诗意,渲染得绚烂激烈,让人想象在晨霜天,天象熹微,风光迷人,让高贵的理想飞翔起来,广袤的智慧漫卷舒展。

我想象,那飞雁穿越晨空,还有那英豪打了胜仗后,迈步矫健,从容不迫,让诗人壮怀激烈,欣然认为,一切可以从头再来,赶超跨越,就像渴望在飞翔,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那诗情,那悲壮,那风景如画,气壮山河,真乃不朽名作,亘古永记。

“长空雁叫霜晨月”,那词意,在一种飞翔姿态中,将霜的意境,写得出神入化。

于是那霜,变成了某种精神和品格的总体象征,气势磅礴,蕴意深长。

其实霜是一种冷物质,“凄如晨霜, 寂如远月”,在雁叫声中,在圆月之下,更加灵动起来。

我以为,那霜的寒光之中,让我看见心灵超越的空灵胜境,在天地之间,远月如歌,江山如画。

后来读到《玄狼》诗中的诗句,“云巅独啸霜晨月,大野孤行雪地风”,让人感觉到虽有豪气,却没有精气;虽有意象,却没有穿越天象的超越情感;虽有画面,却没有思想光辉的风光无限……

同样是写霜晨月的诗句,同样是表达自然气候的心灵感怀,可是境界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心灵想像。

为此我想,好的诗,那情韵犹如一阵风,吹过心灵的旷野,跨过思想的高山,抵达智慧的云端,变成诗歌的风云。

另一种风景,在诸多诗歌中多有表达,那是另一种人文意境,比如那“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那晨霜天,天空无论是月亮,还是太阳,都有寒意,也有清冷,淡疏如烟,凄清迷人。

那大自然,经过亿万年修炼,带来了江山锦绣,晨霜风光。

人也一样,诗也如此。

在茶道和剑技之上,在棋艺和酒胆之中,在世事和曲折之间,胸中的正气春潮激荡,胸中的感怀气象万千,让生命的豪情,大江东去,通明透达,那思想就会变得精微博大,让生命坚守的苦寒,在凛冽冷风中,让灵魂穿越,抵达薄雾迷岚的山岗。

(已载12月17日《德州晚报》)




END

■作者:鲍安顺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