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鬓毛虽衰,乡音难改 | 作者:翟立新

 大河文学 2021-12-16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




小时候,到一个陌生地,一开口讲话,对方就说,“小伙子,邵原的?”当时,我惊讶对方准确的判断力。再大一点,我知道,是自己明显独特的乡音土话,给了对方准确的提示,甚至有时都不好意思开口讲话。
从河南的西大门邵原镇出来,求学读书,从高中一直读到本科,虽未求到功名,但能站在高中讲台,给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怀着走出大山的梦想的孩子指点迷津,也已心满意足。近四十年的异地教学生涯中,课堂用语的历练,普通话等级考试培训,无数次优质课大赛的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用语普通话的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离开课堂,总离不开那浓重的邵原腔。
我老家在河南豫西,与山西接壤,土生土长,地道的河南话,土的掉渣,有明显的特征。村里偶有后生当兵回来,或外出打工妹回村,学说普通话,但从他们嘴里发出的普通话总是带有浓重的河南腔弄得土不土,洋不洋,听起来就别扭,时常被讥笑说:“刚出门几天,就忘了老家话。”被视为对家乡的不尊。
家乡话是乡音,是一个人的名片,是一个人的根。每每听到家乡话,就感到入耳,有亲切感。不管在什么地方,素不相识的两个老乡见面,只一两句话,便“两眼泪汪汪了”。一声家乡话,立刻就缩短了空间所造成的距离,像是找到了知音,无话不谈。我每次回老家与家人和乡亲们聊天,他们都问我:你上学工作在外几十年,现在都白发苍苍,年近花甲,声音咋一点也没变,咋还说咱老家这么土的话。我每次听到他们这么问,仿佛一股暖流从我心头流过,感到舒服,温暖。我给他们说,咱家乡话地道、好听,我这辈子都改不了啦。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氏说一方话,每个地方话,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历经沧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它彰显着五千年来伟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彩和灿烂。家乡话像一根丝线,它牵连着我与家乡的情思;家乡话像慈母的爱抚,让我感到家乡的温馨;家乡话像一首动听的歌,令我昏然陶醉;家乡话像一杯陈年的美酒,让我闻到了家乡泥土的醇香……
我之所以改不掉家乡话,那是因为家乡话深深地扎根在了我的心底,流淌在了我的血液中。家乡话是我生命的一个鲜明的标识,它如同一棵大树,不管怎样历经风吹雨打,花落谁家,叶飘何方,根则难离故土。
难怪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被世人传颂,几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相传贺公二十几岁外出做官,八十多岁告老还乡,离家五十余载,乡音不改,传为佳话。
可见家乡话对于一个人是多么执着和难忘啊!

作者简介,翟立新,河南济源人,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济源市作协会员。邵州文化研究会理事。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曾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现就职于济渎路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