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元宇宙

 生命在于静止YY 2021-12-16

一点个人观点,不一定对,轻喷。

一、元宇宙脱胎于Facebook。

说来可笑,Facebook all in元宇宙,就跟百度当初 all in AI一样,是被逼出来的。主营欠收,增长放缓,然后网络社交能抠的油水越来越少,Facebook老牌子各种名誉难题缠身,才老想着找新增长点,换个牌子。

二、元宇宙脱胎于VR。

主要是VR,AR要弱一些。增强现实方面,名震一时的Google glass当年,其实销量很不好。另外游戏领域,戴着眼镜追怪兽也只是火了一时而已。

而VR方面,我国自14年,产业开始关注VR,2016年时VR产业即已初现火爆,当时投资行业也非常关注VR。甚至有些VR企业想跟在线视频、影院、直播合作,都未能成功。为什么VR行业后来快速沉寂了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内容极其匮乏。即便是巨头facebook 的oculus装备,也因游戏生态圈建不起来、标准不开源导致销量一般。作为消费电子领域虚拟技术的先驱,微软也投入过大量精力,比如N年前的体感游戏机kinect,销量不堪入目。不过这些厂商所积累的结构光、dtof之类的视觉技术,倒是可以被广泛应用。

至于国内大量的VR厂商,就只剩粗制滥造了。以VR眼镜为例,高峰时全国有数十种VR镜子。名噪一时、还上过雪球嘉年华的著名企业$暴风退(SZ300431)$,倾力打造的暴风魔镜,本质上就是让2D电影有点3D感觉,前头插手机就能看,内容全是借别人的,后来这家企业成功退市。大家可曾记得国内一度到处都是VR游戏体验馆,坐上去玩一两次,就没新鲜感了,缺少回头客。过去五年,国内的VR企业死了一多半;现在“新赛道”被硬生生创设出来了,烧钱是难免的,但估计老路还是迈不过去。

二是VR设备长期解决不了晕眩和视疲劳的问题,也就是硬件工艺跟不上。硬件跟不上,软件再怎么创新,也成不了产业气候。

三是落地场景短缺。真正有流量有业绩担当的场景,无非是游戏和社交。你把腾讯手游和脸书交友放到这个宇宙中可以,但你要放个虚拟天文台,或者科教频道,或者工人培训之类的,买单的就少了。

我提VR这么多,是想说VR纪元的产业缺陷,不会因为改了个“宇宙”名字,就会得到改观。不用说国内企业,连脸书本尊这方面的发展,我都不看好。

三、元宇宙脱胎于疫情,是精神孤独的蔓延。说白了,是社交软件体系的升级版。当移动设备成为刚需,当人们大量时间被迫居家,对tiktok、今日头条、snapchat爱不释手且依然未能满足精神需求时,虚拟宇宙的概念诞生了。这个东西,从一开始还是互联网打法,试图引导人们对沉浸感的习惯。一旦离不开,上瘾,在里头“生活”比给主播打赏还有成就感,落得一方领地的地位尊崇。那这个东西预计从一开始,就会被监管盯上,先不说没内容,有内容也得层层审核,预计未来可能会面临比手游更严重的监管。

四、元宇宙的配套技术需要很长时间。数字孪生、3D建模,说白了都靠算法。而对于算法,码农们做起来还是挺溜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算法的前提是数据积累和标注,没有实际内容的沉淀,闭门造车搞宇宙基建,无异于摸黑烧钱。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的所谓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通、互动,以及虚拟身份现实化,所要动用的资源和数据量,根本不是5G时代的体量能配套的。可能6G+天基互联网可以做到,但要若干年后,当前最先进的星琏工程也尚未商业启动。至于更进一步的脑机接口之类的,想想得了。人们还想培养干细胞塑造各种器官呢,人类还想着搞基因工程治疗各种遗传病呢。这么多年过去了,有几家机构有实际进展呢。脑机接口一个道理。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资本市场要的想象力,现如今有了。但要落地,尤其产生效益和经营业绩,对上市公司们有帮助,那N年以后再说吧。不妨吃瓜,看看非死不可能不能转型成功再说。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作者:剑胆琴心123
链接:https://xueqiu.com/3216879181/206171633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