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静怜(贾思伯夫人)墓志书法艺术评析

 家有学子 2021-12-16

山东寿光市博物馆藏有三块“魏碑”,魏贾思伯墓志,魏刘静怜(贾思伯夫人)墓志和朱岱林墓志,其中朱岱林墓志书法被誉为“上宗魏晋,下开隋唐”。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为“逸品上”,评价此碑书法“如白云出岫,舒卷窈窈”。徐悲鸿也十分推崇此碑,他的书法深受其影响。朱岱林墓志明末出土,历代书家甚为推崇,名气很大,对我国近现代书法影响尤深。贾思伯墓志和夫人刘静怜墓志出土较晚,加之缺乏著录和专业的文章评述,知道的人不多,名气也小很多。

几年前,我因工作原因为寿光市博物馆拓印碑刻,有幸接触到了这三块墓志。我是书法爱好者,看到墓志上的书法,特别是刘静怜墓志的书法,深受感染,对我的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启发,而且我认为,刘静怜墓志在书法艺术方面不逊于朱岱林墓志。

Image

刘静怜(贾思伯夫人)墓志,现藏于山东省寿光市博物馆,1973年出土,青石镌刻,正方形,高宽各79厘米,厚14.3厘米,志盖盝顶无字。志文18行,铭辞10行,满行28字,共758字。首行题“魏故镇东将军、兖州刺史、尚书右仆射文贞贾公夫人刘氏墓志铭”26字。字迹清晰,无漫漶,惜出土后左下角受损。墓志载:夫人姓刘,名静怜,长广(今山东平度)人,其家族为“东齐”茂族。生于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兴和三年(公元541年)六月十九日,薨于青州齐郡益都城里(今寿光城南4公里的益城村),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祔穸宅兆(与贾思伯合葬)。(原载寿光考古与文物,中国文史出版社)。

要研究刘静怜,就必须了解其丈夫贾思伯所处的社会环境。贾思伯(468~525),字仕休(与《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是同族兄弟),北魏时益都(即今寿光)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先乃甘肃武威之冠族。远祖谊,三国时魏国大臣,辅佐帝王,经纶魏道。九世祖机,幽州刺史,中途遭战乱,避原地东迁,至齐地(寿光)定居。其伯父元寿,高祖(孝文帝元宏)时,中书侍郎,卒后追赠青州刺史。思伯自幼聪慧,童年学业优异,10岁能诵《尚书》、《诗经》。21岁出仕朝庭,官居要职。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孝文帝亲统车驾南伐,32岁的思伯跟随参谋军机,深受孝文帝(元宏)的赏识。元宏临终,命他代写遗诏。42岁任兖州刺史,颇有政绩。在他离任时,当地人民曾为他立德政碑,名曰:“贾使君碑”(即书法史上著名的“贾思伯碑”,此碑和“张猛龙碑”并称“正体变态之宗”的著名魏碑)以表怀念。由于思伯学识渊博,后又被太保崔光荐为侍讲,为魏肃宗讲授《杜氏春秋》。一时“文苑儒宗,遐迩归属”。58岁,于孝昌元年(公元525年)七月十六日,薨于洛阳怀仁里,其年十一月归葬故里。

思伯“工草隶”,善书法,是一位翰墨高手,在一代儒林中,是佼佼出众的人物。《贾思伯碑》为北魏名碑,他的墓志也定是名家所书,惜当时无在碑碣墓志上落款之惯例,何人撰文,何人书丹?难以考证。

了解了刘静怜的家世及其丈夫贾思伯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就不难得出刘静怜墓志也必是当时书法名家所书的结论。

刘静怜墓志字字精到,笔笔细雕,观其章法天真烂漫,朴实无华,虽是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雅,笔画轻重变化丰富,使疏朗的布局更显得自然浑成,生动飘逸。精美的笔法,独特的风格,高超的艺术境界在整体风格一致的情况下又可分为方折,圆转,方圆相间,结体中、奇、侧变化,使字顺其自然,尽其姿态体势,于端庄中求生动之势,毫无生硬、板刻之感。以下从几个方面评析墓志的书法艺术。

一、章法

布局疏朗,自然飘逸,有《贾思伯碑》笔法高古,结构精绝的风格;《张猛龙碑》险绝竣逸、浑穆雍容、奇趣灵动、古朴典雅的姿态;《张黑女墓志》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的古拙之美;《朱岱林墓志》古朴中又含婀娜的刚健之姿。刘静怜墓志书写时间比《贾思伯碑》(公元519年)晚25年,《张猛龙碑》(公元522年)晚22年,《张玄墓志》(公元531年)晚13年,北齐《朱岱林墓志》(公元571年)早27年。与以上诸碑虽朝代不同(《刘静怜墓志》为东魏),但时间上离得很近,书风属于同时代,笔法、章法布局等相近之处颇多。从书法艺术总体看,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书法风格更像《张黑女墓志》,结构扁方疏朗,参差错落有致,体态多变,内紧外松,波磔处明显带有隶书之意,使布局疏朗古朴,各字又因字立形,大小变化成趣。总体上讲,其章法严谨端整,纵有行,横有列,幅面内布局均衡,尺寸合度,体势端庄肃穆,规整秀丽,用笔方圆兼备,起落笔迹清晰可视,行笔提按变化丰富,有良好的力度感。以拙为妍,以重为巧,刚劲朴实受法度约束较少,在书写中表现出更大的随意性,运笔凝练而结构紧密,波势挺拔有力,方正中寓变化,并且强调了每字中的抑扬和加强了波磔,更显出整体的壮严和壮伟,墓志中字体变化多端,奇正互出,确实是魏碑中的妙品。

Image

二、笔法

   墓志中存在着令人着迷的线条美,方圆兼济的线条变化,可谓楷书中富于魅力又不可捉摸的艺术精品。

墓志的用笔讲究中侧并施,方圆兼备,中锋多用于长横、长竖、长撇、长捺,得内压圆浑之趣。侧锋多用于短横,短撇、横钩转折中,这些短撇及横钩转折配以左右开张的撇捺,行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中锋、侧缝的运用,尤其是侧锋、中锋之间的变化,横平竖直,但平而不板,直而不僵,主要体现在起笔,横竖撇捺的起笔用笔方法为,侧锋起笔而后转入中锋形成方笔,这一点较难把握,看墓志中的横画,长横方起圆收,或圆起方圆收,两端重而缓,使得首尾俱低,富有节奏和韵律感。如“丁”、“ 三”、“ 工”(见图1)等。其次,藏锋与露锋的变化体现出含蓄而不外露的笔意。如“言”、“ 至”、“ 仁”、“ 素”(见图2)等。竖画的斜切转横向下笔,提笔中锋行笔坚韧有力,挺拔坚实,有的起笔作尖壮,有的直笔横落,夸张的起笔痕迹,增强了字的装饰效果。收笔有悬针和垂露之别,悬针竖给人一种锐利中见含蓄的感觉,垂露竖回锋向左,顺势回收,给人以刚中有柔,挺拔有力的感觉。如“柳”、“悌”、“ 枝”(见图3)等。撇画有长短之分,短撇迅捷劲利,多采用切锋侧过笔法,啄之必峻。长撇起笔斜切提中后向下行笔,如竖画行至中上部,提笔调中后再将笔力送至撇尖,使长撇轻扬,曲而有姿,又壮若兰叶,清丽圆润,撇尖上翘,末端粗重敦厚中含隶书之意,形成含蓄开张之势。如“人”、“ 夫”、“ 春”、“度”(见图4)等。捺画有平捺、斜捺,平捺尽势而去,挺拔有力,一波三折,行笔由轻渐重,有一泻千里之势。斜捺出锋处将笔毫收拢向右上方提出,似隶书行笔刚劲利落,如金错刀,示人以刚正不阿之感。如“之”、“ 追”、“ 迈”(见图5)等。

Image

图1

Image

图2

Image

图3

Image

图4

Image

图5

三、结构

墓志给人最直观的结体是呈横势,开张洞达,疏密自如,竖向笔画疏朗,横向笔画紧密,部分笔画夸张变形,示人以横式之感,撇画大胆左伸,捺画尽势右展,点画流畅,戈钩绵里藏针,婀娜右舒,横画尽力右行,单字结构宽绰,有隶书的扁方之意,尤其在单字中撇捺的左右伸展程度,体现出宽绰之意,结构严谨而又疏朗,具飘逸散雅之致,凝敛中时见舒润自然之妙,奇宏中不失雅正,疏朗中不失茂密,婀娜中加以流丽。此墓志书法的另一特殊处,在不少字中以篆体而书以楷法。如“无”、“ 花”,“ 五”(见图6)等,更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性。

Image

图6

四、刻石之美

墓志的刻工刀法讲究,有精工妩媚、典雅劲秀之美,又有雄肆奇诡、古厚老苍之势,在运刀镌刻中下刀精准,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刀法纯熟,有较强的连贯性,明显的角度、力度的变化和趋势感,尤其是有明确的方向感,绝妙的表现出墓志的“笔墨味”,而又不失“金石味”。

刀法娴熟转折灵动,真可谓见笔见刀,既有“刀情”又有“石趣”。着意要刻出毛笔书写的笔意,将刻刀平直斜削,使刀刃更锋利,双刀刊刻以最轻松的刀法轮廓来表现字的笔画。横画从入笔处精工入刀,到收笔处细细收刀,让人感觉到线条的弹性,点和钩随势而行,尽量保持书写的动态,横折竖画转折处斜刻一刀一示顿笔调锋。可见在当时的刻工水平之高,功夫之深。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