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走近《红色娘子军》 □吴金高 各类文艺作品中,同一题材、同一名称,先后以故事片、芭蕾舞剧、现代京剧三种艺术形式分别被拍成电影,并让中外亿万观众一再观赏、广为传扬的,要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色娘子军》。 本文分“银幕芭蕾”“铿锵京韵”“耳濡目染”“聆听交响”“观演中芭”“经典回眸”六个章节,和您讲述一个60后遇见并喜爱名剧《红色娘子军》的经历与情感。 一、银幕芭蕾 还记得,我第一次看的《红色娘子军》是芭蕾舞剧电影。上二三年级吧,我们上湾小学全校“包场”,二哥带着我一起去的金湖电影院——当时全县城就这一家。 《东方红》乐曲和几幅标语幻灯片之后,“正片子”开始放映——北京电影制品厂,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后来知道,那是1970年刚拍的芭蕾舞剧新片。 我们是楼上的票,居高临下的看,似乎更清楚:彩色的,好像还是宽银幕!一段很带劲的片头音乐后,穿红衣的吴清华冲出牢房,几个黑影提着灯笼在暗无天日的树林里乱窜;后来,阳光灿烂,红军、民兵和众乡亲携手联欢、列队操练的场景……让我们眼睛一亮。 大家感到很奇怪的是,无论是群众,还是吴清华、洪常青这些主角,他们都竟然不说一句话,只有动作,动不动就手舞足蹈的。 所有人物都不说话,这叫什么电影啊?很让人纳闷。在不少人和我一样茫茫然甚至觉得“没有什么看头”时,后面有“打仗”的了:红军战士,男男女女,埋伏射击的,挥舞大刀的,搬砸石头的,赤手空拳对打的……干练勇猛,正气凛然,看得特别过瘾。还有后面的“过场”,红军战士一个接一个健步飞跃,排山倒海般杀向敌人,明显的胜利在握啊!电影院里群情振奋,欢声雷动。 虽然那部电影里人不开口,但所有人物,倒是一看就能分清“好”与“坏”:影片开头滚动的“演员表”中,人物名字不但主次分明,而且正反角先后有别,空行以下的,全是坏人,这我们清楚呢,外面海报上的介绍也提前“预习”过;加上旁边有的观众叽叽喳喳的议论甚至争论性的“现场解说”,我们大体都能知道,那个绫罗绸缎、肠肥脑满、挥舞着手杖的家伙,肯定就是南霸天;那个一袭黑衣、油头粉面、金牙外露、在主子面前点头哈腰的团丁头子,就是南霸天的爪牙“老四”……至于男女正面主角,谁是洪常青,谁是吴清华,无论从服装的明艳、气宇的轩昂,还是从镜头的特写、戏份的多少上,一看便知。 后来,又陆续在我们大队部、附近果园、农场等地方“追”看了这部片子几回,有几个镜头的印象更深了:吴清华双手被锁在柱子上,眼里满是怒火;吴清华被狠毒的南霸天用手杖尖击打额头,昏死过去,倒在椰林中(追光,独影,定格,渐暗);吴清华来到红军根据地,手捧红旗贴近脸庞,激动万分;娘子军战士打靶训练、军民联欢;吴清华机警地打飞南霸天的匕首,再次“啪啪”两枪,结束老贼狗命……耳边也总会响起洪常青在大榕树下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时,响彻云霄的口号声:“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还有悲壮而激越的《国际歌》背景音乐。 这部芭蕾舞剧电影从头到尾出现“人的声音”,倒是有三次:先是片头慷慨激昂的毛主席语录朗诵:“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再就是两次唱歌:一次是第二场开始的《红色娘子军连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另一次是第四场后面的《军民团结一家亲》,“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都是幕后画外合唱。 影片中,这两首词句简明通俗、旋律或威武雄壮或亲切悠扬的歌曲,特别是女演员总是踮起脚尖的新奇舞姿,以及洪常青、吴清华、连长、南霸天、老四等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我对于那部芭蕾舞剧电影最初的深刻记忆。 (舞剧《红色娘子军》) 二、铿锵京韵 就在不少人和我一样,老是对芭蕾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只见其人不闻其声”感到不解、略有遗憾时,不期然间,广播喇叭里、电影院里,开始播映另一部“改了”的同名电影——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该影片1972年由中国京剧团根据同名舞剧集体移植创作并演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全国上映。 这部京剧的《红色娘子军》电影,我看过几遍、在哪里看的,都已没了印象。一度时期,也会把它和芭蕾舞剧的混为一谈,分不清哪跟哪,因为这两部《红色娘子军》电影,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主题内容、各场次的顺序、服装道具场景的设置等,总体都一致:像吴清华等主要人物,还有赤卫队员、黎族姑娘、南府团丁等群众角色在各个场次的服装色调与款式,南府、土牢、椰林、红军根据地、万泉河边、英雄树下以及常青就义的大榕树等等场景,也和芭蕾舞剧的基本一样;另外,两部电影里,也都时不时会有《红色娘子军连歌》的音乐声奏起。现代京剧版的《红色娘子军》,的确是由芭蕾舞剧版“移植”而来。 70年代前后,我们金湖县广播站每个星期日中午有一档专题文艺节目,都要播一部样板戏全剧或其它老电影的“录音剪辑”,循环重复。京剧电影版《红色娘子军》有说有唱的,自然更适合广播放送。靠着广播的普及,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著名京剧演员冯志孝(效)和杜近芳的形象与唱腔,立即为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经常播放、到处都有的广播和时不时的电影放映,让我们不止一次地听、看到革命现代京剧的《红色娘子军》,并通过演员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越来越清楚地感知了“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故事和英雄形象。 剧中脍炙人口的唱段很多,我感觉唱词唱腔都特别精彩、听得最多、印象也最深的,是吴清华暴露战斗信号后接受党代表和连长批评教育时唱的《永葆这战斗青春》:“一番话字字重千斤……只想着为自己报仇雪恨,算什么红色娘子军!娘子军连歌天天唱,今天唱来格外亲……” 一番内心独白,让我们为清华从贫农女儿到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进步深感欣慰。 我们的党、人民军队,在初创时期如何高度重视“党性”“纪律”和“传统”?如何万分强调“军民团结”和“扩大武装巩固政权”?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始终红旗不倒?这些问题,从京剧《红色娘子军》的唱词及相关的剧情里完全可以悟出答案。剧中那些情真意切、京味十足的对白和演唱,在几十年后跨世纪的今天,依然是鲜活的劝勉教材、贴切的警示范例。 (未完待续) ![]() ![]() ![]() 作者简介:吴金高, 1963年生于淮安金湖县黎城公社,金湖县教师发展中心语文研训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