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冲雪夜歼仇记》到《野猪林》
│蓝庭之夏│
《水浒传》中林冲出场时形象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这一款长相原是《三国演义》张飞的标志,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我也不信,我豹头环眼,倒拿不住一目的夏侯惇。」
梨园行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说。《夜奔》里的林冲,直接影响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大银幕里的林冲形象。直到今天,大多数人心中的林冲其实都是「夜奔」版豹子头,而不是原著里的林教头。
晚清民国时期,尚武精神在中华大地复苏。
1928年,上海国光影业公司拍摄的默片《豹子头林冲》上映,这部当年号称「第一侠义尚武巨片」的电影是林冲第一次作为男主角被搬上银幕。导演任彭年,文逸民饰林冲,范雪朋饰林娘子,严工上饰鲁智深。剧情大致是林冲经历了白虎节堂、野猪林后,经鲁智深劝说,最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上了梁山。

民国28年,也就是1939 年,由吴永刚导演,上海华新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林冲雪夜歼仇记》在上海公映。吴永刚是从默片时代走到改革开放的一位经历曲折的电影人,他一直喜欢水浒传中的林冲故事,他编导的这部根据传统文学改编的水浒题材的电影,宣扬的是男子精忠报国的思想,不免有着隐喻在里边。
本片将故事集中在了风雪山神庙那一夜,当林冲在门内听见陆谦计划火烧草料场陷害自己,林娘子已自尽后,忍无可忍大开杀戒,然后亲手烧了草料场离去。对这个绝地反击、向死而生的林冲,吴永刚在摄制后记中这样写道:「一个人被侮辱与迫害到不能忍受的时候,起来与强权斗争是神圣的。」

从时间上看,这可能是最早改编《水浒传》的有声电影了,同时1939年也正处于孤岛时期,拍摄古装片以古喻今,忠实还原原著的同时话里话外都在强调「要将一腔热血洒在疆场」「要替天下被压迫的老百姓打抱不平」,隐晦地鼓励抗战,「去梁山」也似在说去根据地。李红演林娘子,金焰演林冲,章志直演鲁智深,身材形象都意外的贴合人物,尤其章志直的演技可塑性真的强。
金焰的林冲,隐忍表现得极好,台词还偶尔带点东北腔,误入白虎节堂配乐用的是琵琶曲《十面埋伏》,铠甲是清代八旗式的,大概去古未远,就直接拿来用了。「风雪山神庙」一出,林冲戴上帽子枪挑酒葫芦的扮相可能是整本水浒里最经典的形象了。

吴永刚的镜头四平八稳,影片中的三位主角无论林冲鲁达还是林娘子,按现在眼光看仿佛都是当时的进步人士。感兴趣的倒是监制张善锟,这位当年上海滩数一数二的电影大亨,能够在上海孤岛时期还敢拍这种指向性明确的片子,并且八年抗战有可能把所有异族入侵的故事都拿来拍了一遍,比如《岳飞精忠报国》《葛嫩娘》《木兰从军》《桃花扇》《长恨歌》《西施》《苏武牧羊》《林冲夜奔》等等,以致后人对他的一刀切粗暴批判我觉得是有失公允的。
1957年,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开拍新版《林冲》,导演还是吴永刚。但是,在戏拍摄到一半时,他就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饰演男主角林冲的演员舒适接任导演将电影拍完,中途换导演使得本片里的林冲相当「分裂」。翌年上映后,也是反响平平。

到了1962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署名大鹏影业公司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京剧电影《野猪林》。编剧李少春,导演崔嵬、陈怀皑,李少春饰林冲,袁世海饰鲁智深,杜近芳饰林娘子。
《野猪林》是李少春的代表作品,早期为杨小楼的擅演剧目,1937年,杨小楼故去,由于时代久远,杨先生的《野猪林》我们未得一睹。但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我们大体可知杨先生的《野猪林》可能是一出较纯粹的武生戏。李少春的表演武宗杨小楼,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编演《野猪林》算是对杨派艺术的一个继承,但李少春的《野猪林》又表现出许多新的创造,有不少超越杨先生的地方。仅以唱腔而言,李少春根据自身文武兼擅的特点,在《野猪林》中设计了不少新的唱腔,如:「山神庙」中[大雪飘]的唱段,「发配」中的[高拨子]唱段,「长亭别妻」中大段的夫妻对唱等等。一句话,经过李少春的加工创造,今日的《野猪林》已成为一出融唱、念、做、打于一炉的经典剧目,并带有很浓重的文武老生戏的特点。其中[大雪飘]、[高拨子·一路上]等唱腔,已成为李少春先生的代表唱段,并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这部戏也表着他最高的艺术表演水平。

另外,这部电影的美术设计完全是国画写意的,尤其是最后林冲和鲁智深一块儿投奔梁山的时候,银幕上的大背景俨然就是一幅水墨画,而林、鲁二人就在雪夜中向远处走着,越走越远,这个意景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好莱坞的拍摄手法。按好莱坞的惯例模式,它的最后一个镜头必须是个大全景,可以说本片的细节做到了极致。
诚然,这部影片为后人更好的了解杨派艺术提供了一个窗口,但也着实是李先生在镜头下的妥协之作。现有李先生舞台版《野猪林》的录像片段存世,同时当年看过李先生舞台演出的观众也仍有健在者,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现场观看演出的满足感与兴奋感,这些都是电影所给不了的。同时《野猪林》这部电影仍有不少的小败笔,如在京剧舞台上「山神庙」一场中,庙门一开,伴随着锣鼓点林冲有一个亮相,而电影中却将这时的镜头给了陆谦,这部片子的导演之一陈怀皑是懂戏的,尚且有这些顾忌不到的小失误,现在的电影导演又能对京剧了解多少呢?
1963年春节,电影「野猪林」在全国公映,反响强烈,成为了戏曲影片有口皆碑的典范之作。同年在香港上映,电影更名为「林冲雪夜歼仇记」,也是好评如潮。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1962年拍摄的戏曲故事片《野猪林》时,会讶异地发现:这样一部诞生于59年前的老电影,今天看来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有种跨越时代的、鲜活的气质。
据今年4月去世的杜近芳生前透露,成为「林娘子」,创作「长亭别」,拍摄「抢亲」的最后一个镜头……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而大师们丝丝入扣的表演,引人入胜的唱腔,以及一波三折的剧情,令大师后人、传人和戏曲名家、学者们只要说起这部旷世之作,就赞不绝口、滔滔不绝。虽然大到剧情增删、小到一件不起眼的道具,甚至是我们听到的每一句道白、每一帧画面,背后都有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