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经济万年史—279】直接投资扩大和资本流向变化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12-17

直接投资扩大和资本流向变化

作为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资本的国际流动在战后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这一发展较之国际贸易在更深层次上把各国经济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战后资本国际流动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战后的资本国际流动包括许多内容,如按资本形态分类,有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流动;若按资本流动的方式分类,有证券投资、生产投资、长短期资本存放和官方发展援助等内容。而在当代国际资本流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还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大和资本流动趋势的变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跨国公司的发展。

1.以直接投资迅速扩大为主要内容的资本国际流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传统的资本国际流动形式是证券投资。这种形式的投资占主要资本输出国对外投资比重的70%。战后证券投资继续发展,并且在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加快发展的势头。但是,它在资本国际流动中的地位还是被发展更为迅速的直接投资所取代。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体或主要形式,这是资本国际流动在战后的新变化。国际直接投资是指在投资企业中拥有一定份额股权的国际资本投资。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直接投资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60年代至80年代初,国际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1%,而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国际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21.6%。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主要经济活动指标的增长,这样高速持续的增长甚至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这种迅速增长,首先是从美国私人公司率先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开始的。战争中积聚起大量财富的美国私人垄断资本积极向外扩展,美国政府为保持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鼓励和支持私人对外投资。因此战后美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增长。1950年其投资额为118 亿美元,1970年累计额为755 亿美元,1990年达到4215亿美元。并且70年代以前,私人直接投资在全部对外投资中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而且50年代到7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是其工业生产的2 3 倍还多。此后这一速度虽有所减慢,但总额仍在继续增长,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始终高居各国之首。

60年代中期以后,随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美国以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普遍迅速增长,并且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例如1967-1983 年,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累计额增长6 倍多。其中欧洲共同体增长迅速,自60年代开始加紧对外直接投资,进入80年代之后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者,其投资额已占世界投资总额的40%以上。在欧共体内部,传统的投资国英国仍占有最大份额,在1988年投资额为1837亿美元,但其增长速度已不及前联邦德国等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晚,1951-1970 年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只有36亿美元。进入70年代之后,在政府政策提供的有利环境中,投资规模急剧扩大。80年代更实现了跳跃式增长。1980-1985 年,其投资额在世界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从5 %上升到23.2%。80年代后半期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1985-1988 年对外投资平均增长率甚至高达48.8%。1988年度投资额超过美国,跃居各国之首。到19903 月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已达2539亿美元,为1980365 亿美元投资额的近7 倍。

此外,在战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成为资本国际流动主要形式的过程中,一个新的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较大增长。如1960-1983年,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从7 亿美元增加到176 亿美元,它们从历来只是作为单纯的吸收投资的国家,变成了同时也是投资者。这种现象表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它日益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必要的和经常性的活动。

2.资本流动的双向性

战前资本国际流动的趋向基本是单向的。首先,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的地位是基本固定的。即早期发展起来的英国、法国、德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则是宗主国的主要投资场所,是资本输入国。当时的资本流动主要是从先进的工业国家流向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战后,伴随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逐步深入展开,更多的国家进入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的行列,资本的双向流动取代其单向流动成为战后资本国际流动的新趋势。

战后,资本的双向流动是以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相互渗透为中心展开的。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有近3 4 的直接投资流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其中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此后这一趋势仍在继续。例如,1989年国际总投资的99%是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而其中的89.9%又是投在发达国家。因此,这些国家既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同时也成为吸收国际投资的主要国家。造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资本双向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这些国家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大体一致,通过相互投资彼此可以提供有利的投资条件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发达国家各部门、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相对过剩资本积累的不平衡,为资本的双向流动提供了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战后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它首先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其对外直接投资含概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地区。但在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却呈现出向发达国家地区转移的趋势。例如美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在1950年、1970年和1990年分别为48.3%、68.7%和74.1%,投资比重是直线上升的,其增长速度也高于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也逐步变成了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入国。1970年、1980年和1990年,外国在美的直接投资累计额分别为133 亿美元、830 亿美元和4037亿美元,其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对外投资。目前在美国的这些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中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最高,1990年为2565亿美元。日本次之,其投资累计额为835 亿美元。在60年代以后西欧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中,同样绝大多数是投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其中又以西欧各国相互间的直接投资增长最快,60年代后期这部分投资占西欧各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近3 4 ,此后随着对美国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加快,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1 3 以上。同时,作为西欧投资对象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西欧也都有大量投资。西欧作为世界最大的投资者,也吸收了相当大量的国际直接投资。相比之下,后起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日本,由于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严重依赖,而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所占比重高些,但发展趋向仍是把投资重点转向发达国家。例如在1983-1987 年度,日本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从38.8亿美元增加到233.5 亿美元,增长5 倍,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从42.6亿美元增加到100.2 亿美元,仅增长1.4 倍。同期,对发达国家投资占其全部投资的比率从48%上升到70%,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所占比重,相应地从52%下降到30%。但日本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吸收外部直接投资较为缓慢,外国对日直接投资远不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由于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在国际投资格局中逐步形成了一国向多国投资而同时多国又对一国投资的局面。

尽管战后资本双向流动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但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也有发展。包括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以及向发达国家投资。目前约有近50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其中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有相当规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60年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投资额最大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尤其是中东国家。其次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例如1970-1980 年,巴西和菲律宾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为11亿美元和4.2 亿美元。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新兴工业化国家加快进行对外投资,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或彼此间直接投资的这种增长,是这些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将自身的经济逐步纳入世界经济运行轨道的结果。也是它们对付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不平等交换的一种斗争形式。同时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所提供的技术,更适合吸收投资的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条件,而受到后者的欢迎。为加快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转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同时以各种形式对外投资和吸收外来投资,以促进发展。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都不大,但它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3.现代跨国公司的发展

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推动者是跨国公司,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活动进行的。因此跨国公司在战后的资本国际流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的公司企业进行跨国投资活动在19世纪中后期就已存在,但是它作为资本国际流动的载体在世界经济中获得普遍发展还是在战后。战争结束到60年代初是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迅速膨胀和其国际分工结构逐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已远远超过二次大战前跨国公司投资的总和。并且在其投资增长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国际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当然这是以美国跨国公司的扩张活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仅美国最大187 家制造业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就由600 多家增加到1800家。美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取得广泛发展,投资增长大大加快。这主要表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字,以及除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得到普遍发展上。此后,跨国公司在调整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到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数目已达2 万家左右,海外分公司和子公司超过10万家。90年代初公司的数目发展到3.5 万家,其分公司和子公司增加到15万家。1990年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为2250亿美元,其投资累计额已突破1 万亿美元。目前它控制着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值的50%,成为影响资本国际流动的决定性力量。

就生产组织结构而言,跨国公司是一种建立在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跨国生产组织,这是一种面向世界市场的开放性生产组织,更是一种以世界市场为依托、以跨国生产为基础的国际生产组织。因此,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在生产组织、科技开发、资金调拨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巨大优势,依据其长期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体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从而尽可能使不同地域的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结合,同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把同一产品不同的生产过程以及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分散到多个国家完成,以实现劳动成本的节约和产品的高度竞争力。由于这种生产组织结构从不同的角度适应了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要求,因而它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当代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深入展开,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例如即使是在跨国公司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各公司的对外投资和经营也是以国际分工的比较利益原则为基础展开的,通过直接和间接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建立联系,参加到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分工体系中,通过其经济优势的发挥带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跨国公司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通过其在投资和经营方面的国际分工体系,把一国经济与外部经济、与东道国经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而使各国经济在发展上的相互依赖和制约,不再是经济运转过程的外在联系,而是变成经济运转过程的一种内在联系。或者说由外部贸易联系深入到内部生产过程。当然,跨国公司主要是由私人垄断公司发展而形成的,作为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它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全球经营活动,也促使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稳定因素增加,并加剧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