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尘中修行

 Jamiuw 2021-12-17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修行,因为人人都追求快乐,而修行的本质是修得快乐。德行、品行、操行、遵行……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表象或手段,根本目标就是幸福快乐,无他。

一提到修行,想必绝大多数人立刻会想到青灯古佛、佛性禅心、长斋礼佛、修真养性、五蕴皆空、霞举飞升……诚然,一切宗教都是教人修行。比如,佛教讲究渡己渡人,“渡”就是渡到彼岸。彼岸有什么?彼岸有终极的快乐,也就是极乐世界。渡己就是把自己送到快乐的彼岸,是为小乘;渡人就是把他人送到快乐的彼岸,是为大乘。但真正的修行,其实与宗教并无太大关联。宗教之外,一切能让人获得真正快乐的行为,也都是修行。

需要注意的是,修行的本质是修得“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如果一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是在作恶,肯定谈不上修行。第二,这个快乐是长期的,甚至是永恒的快乐。短暂的快乐很容易获得,比如打一局游戏,看一场电影,谈一次恋爱,都能让人快乐。但是这种转瞬即逝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确切说只能称之为快感。不过,如果你天赋异禀,吃饭睡觉之外,每时每刻都可以欢快地看电影却从不感到厌倦,一部电影纵然看上千百遍,也感觉如同第一遍,那么看电影就是你最好的修行。

但我想大多数人的快乐绝不会来得这么简单,因为生活工作中有无数的纷纷扰扰。要在这纷扰的世界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快乐,谈何容易?很多人,人前欢声笑语,人后黯然神伤;台上喜笑颜开,台下孤寂落泪;成时万人景仰,败时人走茶凉。快乐总是如同昙花般绚烂而又短暂。为什么星爷的电影,看头一遍会捧腹大笑,第二遍会陷入沉思,第三遍会伤心流泪?因为星爷的电影,非常自然地触及了大家的笑点,同时却又深深触痛了大家心底难以启齿的伤口。花盛极时不艳靓,笑到深处是凄凉。

佛曰: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换言之就是,人生开头苦,然后中间苦,最后结尾苦。就象一条狗,匍匐在命运脚下,在现实面前低头。

但苦海并不妨碍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只要修为足够,是可以修得快乐的。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智慧。无论是大雅或者大俗的快乐,在自己快乐的同时而不损害他人利益,都需要智慧。我们发现身边真正快乐的人,都是聪明人,都有大智慧。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一个人拥有智慧之后,看待世界的方式便同那些庸人不一样。那些令庸人烦恼的世俗纷争,对于有智慧的人而言,若同浮云流水,不会干扰心境,不会带走快乐。

真正的快乐也来源于高尚的心灵。我们常说助人为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当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足够高时,助人确实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每一个父母即便受再大的苦,若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快乐,内心也会无比喜悦。为什么?因为孩子是最亲的家人,光耀门楣、延续财产、养老送终这些都得依靠孩子,帮孩子就是帮自己。而高尚的心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全天下的人都视为家人,帮人就是帮己,众乐乐独亦乐乐,皆大欢喜。

所以,修行的本质是修智慧、修心灵。当然,如果你修物质修金钱,也能使自己一生快乐,毫无烦恼,那么你的修行也是成功的。怕就怕外物满足不了你的欲望,让你的一生都处在煎熬之中。也许未来的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或者基因技术的发展能帮助人类实现这一梦想,随心所欲地修改快乐的代码,到那时可能就无需本文所说的修行方式了。不过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时候他老人家肯定会讶异:这是什么东东?还是我当初造出的人类吗?

无论如何,现在的我们还是只能按照科技石器时代的方式来修行。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曾多处提到,无论是智慧还是道德,根源还是人的格局。一个人格局够大,便会拥有智慧,道德高尚。反之,如果格局过小,那么无论如何努力,智慧与道德都不会太高。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而无论德才智慧,最高统帅都是格局。所以,修行的本质是修格局。

爱是一种典型的修行。“爱”跟“喜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喜欢一朵花,你会把它摘下来,爱花则会把它养活。喜欢的人跟别人跑了,你会很难受,恨不得毁掉他们的幸福;而如果你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快乐地生活,你会默默地祝福。爱和喜欢的根本区别在于格局不同。

修格局就需要努力在时间、空间、行业等一切可能的维度打开格局。有关这方面的思考,可以参考《识人·道德的衡量》,这里不再展开。

此外,还需要打破物质与心灵之间的界限。很多人感觉不到快乐,是因为囿于物质而忽视了心灵。人既有物质的欲望,更有心灵的欲望,并且心灵欲望高于物质欲望,这一点马斯洛早已在他的著作里作了论述。但窃以为马斯洛把物质欲望作为心灵欲望的基础,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人类可以主导的物质空间很小,但心灵空间极大。人类的身躯目前连地球都无法离开,而心则通宇宙万物。以“极小”的“形而下”作为“极大”的“形而上”的基础,不知是科学还是狂妄?诚然,“仓廪实而知礼节”此话没错,但仓廪需要多“实”而后才知礼节,这是个问题。

在宝宝出生的医院里,我了解到,婴儿的第一口初乳非常重要。除了营养方面的考虑,宝宝所吸的第一口奶的奶量也很有讲究。如果奶量过少,那么宝宝的胃没被撑开,以后食量就不大;而如果奶量过多,那么宝宝的胃会被撑大,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大胃王”,所以要恰到好处。以此类推,人生的启蒙教育就像这第一口初乳,也非常重要。启蒙教育的要义是广而不是精,要从小打开心胸,扩大眼界。龙生龙凤生凤,是有一定道理的。出身在格局大的家庭,“第一口初乳”就可以把格局撑大;而出生在格局小的家庭,“第一口初乳”没有把格局撑开,会导致一辈子也就那么点格局,你的终点是别人的起点。所以投胎真的是一门技术活,甚至可以说投胎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对于修行,存在不少误区。

学知识不等于修行,读书多不等于智慧高。大多数人读书,哪怕读完博士,学到的都是学术、技术、艺术等“术”,但并不是“道”,而智慧则属于“道”的范畴。知识技能学得再多,也不会有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相反还可能会困在知识的茧房,作茧自缚。要修得智慧,需要将天地万物纳于心中,加入善念,不断煅烧锤炼,经顿悟方能获得。禅宗六祖慧能,大字不识一个却能悟道,足见世俗的知识对于智慧而言,确实不过是雕虫小技。

黄卷青灯埋头诵经也并非修行。佛陀悟道,哪来的经书,哪来的老师?靠的完全是自己的觉悟。佛陀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获得了极高智慧,在菩提下觉悟,之后一生弘法布道。一代代弟子把佛陀在世时的言论结集成册,也可能有所曲解,也可能夹带了私货,形成了经书。所以佛法教义、佛经,这些都是智慧的结果,而不是智慧的渊源。我们修智慧,是要到智慧的上游去寻找源头活水,而不是去智慧的下游拾人牙慧。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智慧是无法描述的,所有经书充其量也不过是只鳞片爪。即便佛经百分百还原了佛陀的本义,但佛陀有自己的格局,有自己的三观,有自己的悲悯心,旁人岂能一样?同样的道理,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有天壤之别。在《读书的窍门》中我曾说过,读书可分为义、理、心三层境界。反复诵经,通常只能停留在“义”的层面,连到达“理”这一层都很困难,更别提“心”的层面了。

清心寡欲更不是修行的捷径。“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是天机决定了欲望,而不是欲望决定了天机。天机是因,欲望是果,这个因果关系不可颠倒。人有了智慧之后,通常欲望会变少,但并不是说欲望减少了,人就变得有智慧。对于缺乏智慧的人,强行禁锢其欲望会令其生不如死。我们常看到那些绝世高手,隐匿于深山老林;但如果让一个缺乏智慧而又喜欢喧嚣的人生活在深山老林,还不如把他关进监狱。好山好水好风光,不如好脏好乱好热闹。所以我并不赞成一个人在涉世未深的情况下,就刻意减少欲望。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山下的女人是老虎,小和尚下山之前觉得女人千万不能碰,然而一旦到了山下,他只会觉得原来老虎如此可爱。如果限制欲望令人痛不欲生,那么这样的行径只是为了修行而修行,与修行的本意南辕北辙。

苦行僧也并不是修行的代表。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快乐,先苦后甜的观念要放弃,快乐要及时,快乐不能等待。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快乐成蹉跎!把每天都过成快乐的一天,没有修行,也胜过修行。

所以,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修行,很可能是片面甚至错误的。

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人均修行成果取决于圈内的人均格局。从利益角度来看,格局大的人往往吃亏,格局小的人往往占便宜。道理很简单,你格局大,把别人当家人;而别人格局小,把你当工具和傻子。格局大的人,付出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别说什么“回报也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之类的废话,活不过明天一切免谈。

所以修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缩小人际圈,遁入空门,找少数志同道合、格局差不多的人一起修行,这样谁也不会太吃亏,而这样的聚集地便是寺庙道院。你看好多清华北大高材生就遁入北京西郊凤凰岭的龙泉寺了,当初我在附近驾校学车时,应该顺道去趟一睹尊容的,很遗憾到现在都还没去过。要是格局更高,或许根本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为伴,那就只好离群索居隐居深山。

但从全人类角度而言,这么做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社会性是人类的特性,人类只有一起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否则就会停滞不前。格局大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人类的发展要靠大多数人来推动,缩小人际圈只是逃避问题,而并不是问题的解决办法。

所以还是得回到这个芸芸众生聚集的红尘俗世。如果一定要在目前的世俗里修行,那么除了大智慧,还得大忍。因为无论你有多高的智慧,吃亏就是吃亏,这是改不了的事实。对于高人,对于个人,可以认为吃亏是福,但对于社会而言,则绝不应当提倡,因为这只会助长坏人恶人的气焰,而让好人更吃亏。

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让大多数人能自觉参与修行,并享受修行的成果。怎么办?那就想办法让格局大的人不吃亏。要是格局变大了却并不吃亏,反而收益更大,那么大家便会自发自觉地把格局变大。那就需要制度上的保证了。由此可见,寺庙道院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的修行场所,最大的道场还是红尘。

绕了半天,似乎回到了上一篇(《宗教漫谈·问题与局限》)的主题。看来,在红尘这个道场里修行,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要么人人都修得正果,要么一个都好不了。参与到红尘这场游戏,你我皆玩家。要想修得终极的快乐,既要虔心向善提升格局,也需要制度与秩序保驾护航。缺乏雷霆手腕的菩萨心肠与蛇蝎无异,缺乏制度与秩序的豪华巨轮,也不过是苦海里风雨飘摇的漏船。即便到达了所谓的彼岸,迎接我们的恐怕也不会是天使的笑脸,而是撒旦的狂欢。

参考阅读:

识人·道德的衡量

“心”病终须心药医

读书的窍门

宗教漫谈·问题与局限

利己,但请别精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