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林峡挥汗游

 zzz_0401 2021-12-17

过去有一个儿歌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现在要说“从前有个北京,北京旁边有个平谷,平谷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平谷的山里有没有庙不知道,但是那里最有名的要数“平谷大桃”,北京有几种很有名的桃,水蜜桃就不说了,哪儿都有;北京有一个“香山久保”很有名。这个平谷大桃里面有很多就属于久保,还有就是农科院专门为平谷开发的品种,反正平谷出产桃。平谷还有很多山,这些山很长,绵延不绝,往往就会长出界。这山往东长出界就会进入天津的地面,比如那座盘山。

平谷有山当然就有二山之间的峡谷,石林峡就是其中的一个。山的另一个伴生物就是水,山泉嘛。这些水流到一块堆就变成了湖,石林峡不远就有一个金水湖。你看,平谷应该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吧?

既然平谷山清水秀,当然就会引无数北京人去那里行走。北京的单位一般都组织出门游览,无论大小单位,或公或私,还有那些公私合营(PPP)的单位都组织职工春夏秋游。我们单位也每年组织职工游览,但是我们叫做Outing。这个Outing不太好翻译成中文,不管你把它翻译成“出游”、“出城”还是“出街”,你都没办法把它再翻译回来,这些中文词再翻译回来肯定不等于Outing。我们一般就管它叫“熬听”,就是熬一年就可以出去听海。熬听是一项很麻烦的事业,事业部要事先规划线路,还要订好客房、客饭和客车。今年我们事业部的这项熬听事业就选择了平谷石林峡。

我们单位这次熬听也是事先订好了所有事项,结果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天正好赶上2016年有史以来最暑的一个周末。但是,我们单位是以流程精密闻名天下的,所以我们还是按照流程规定出发去熬听了。这个周末有多暑?民间天气预报说周六气温三十九度,周日四十度;官方说周六气温三十四度,周日三十五度。

过去要去平谷的话必须走京密路,然后从顺义往东走顺平路,路窄车多。现在可以从机场高速上京平高速,直达平谷各个景点周边。车一进平谷,马路两边就充满了果园,里面当然都是种的平谷大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树上的大桃可都是成片的,统统都被用纸袋包裹在里面伪装起来,这些估计是还在开发中的。有那些奋勇先熟的大桃就由村里的桃民摘下来摆在路边,路边有延绵不断的阳伞,阳伞下面恭恭敬敬摆放着各种型号的平谷大桃,旁边站着一位桃吆喝在喊游客来买桃,还坐着一位桃经理掌管财务。我们的车顺着这条桃路不多时就来到了石林峡。石林峡周边还有一些平谷的旅游景点,像什么京东大溶洞、湖洞水啦之类的,我们都不打算去。

石林峡过去在北京周边的旅游景点中并不是响当当的,近来却名声鹊起,这是因为那里的山顶上建了一个玻璃观景台。这座飞碟形状的观景台建在山顶悬崖峭壁上,离地面有四百多米,悬空钛合金结构伸出崖壁三十多米,当惊世界殊。没去之前,大家先要互相确认害不害怕,然后再互相安慰。等到了山下才发现最大的挑战不是山顶的那个平台,而是上山的那条路。

为了配合首都各界群众观景,园方在山前山后修了二条索道,但是索道只解决了四分之一的登山问题,剩下的四分之三还要靠各界群众人力解决。最关键的是山前山后各有一段陡峭的山路要游人亲自攀登,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单位这一伙人分成了三个组,第一组少年组,只见他们一猫腰一蹬腿儿,风驰电掣就没影了。第二组青年组,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样子,登山如闲庭信步。我们还有三个人属于老年组,先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然后还要咬牙跺脚,途中不停互相鼓励“深呼吸”。

我们老年组是和导游担任的收容队同行,走到最陡的山崖下已经挥汗如雨了,你想,三十五六度的气温,当天又是气压非常低,闷热无比呀。这段最陡的山崖倒是修了木头台阶助游人一脚之力,但是那台阶真有八十度,接近直立了。台阶一共二百一十级,如果和楼房相比,大概相当于二十五层楼高?等我爬上这二十五层楼,已经是腿肚子朝前了。我们坐在路边捯气的时候,还遇上有人摔伤上我们这里讨药,估计摔得不厉害,因为他们就要了几剂创可贴。

终于到了山顶,那感觉还真是“离天三尺三”。看见了那个玻璃观景台。

在山顶上看那个玻璃观景台倒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上了玻璃平台,每人给发一个翻毛鞋套,估计是为了防滑。 

往下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四百多米下面的岩石。

圆形观景台外面一圈是步行道,在上面可以走来走去观风景。

观景台周围还绑着不少桃花,用来衬托景色,也让那些恐高的游客放松一下。

其实在玻璃上行走并没有那么吓人,一来因为人很多,互相可以壮胆;二来那个玻璃相当厚,已经是绿色半透明的了,给人脚踏实地的信心;三来要是趴在玻璃上估计会烫伤,天太热了。

我们来这里当然是为了登高观景,来看看山下的风景。这片山属于黄松峪,下面的水是筑坝拦水形成的黄松峪水库。 

回过头往山坳里看,近处翠绿的松柏和远处陡峭的山岩,半山还有一座翘角凉亭,有如仙境。

 看看,这是石林峡的典型山石。

这种山在地质学上叫做石英砂岩峰林,石英砂岩非常致密坚固耐腐蚀耐风化,是这些山体的主要成分。在大块的石英砂岩之间有一些松软的其它不耐风化和腐蚀的成分,经过上万年的风雨侵蚀,松软结构逐渐瓦解,就形成了石英砂岩结构的峭壁,甚至是石柱、石峰。按照地质学考证,黄松峪属于燕山沉降带,将近二十亿年前是一片汪洋,石英砂就是海水带来的沉积。十几亿年前,燕山沉积带地壳上升,海水退去。一亿多年前,燕山造山运动把这里变成了山,也形成了这些石林。你看峭壁上的那些树,说明岩缝里还有一些松软的成分,否则树根如何生长。

石林峡玻璃观景台是今年五一才开放的,自打那时起,就有大批的观众前来猎奇。据说端午节的时候,进入景区的马路堵了八公里,成了停车场。而观景台人满为患,只能排队进出,每人上去不超过五分钟,好让后面的人也来体验体验。他们多不是来观景,而是来看玻璃观景台有多吓人。我们来的这天已经没有端午节那么多人,因此大家在观景台上可以多停留。游客们在上面或躺或趴、或站或坐,各种姿势拍照留念。

我们从观景台下来沿着后山之路下山,下山的路也非常陡。我们老年组每人手里捏着一条手绢擦汗,期间不停地拧,那手绢使劲一拧就汗滴禾下土。我上山的时候拎着大半瓶子可乐,就是那种大瓶的,下到山底期间除了把可乐喝光了,还又喝光了三瓶水,沿途没有上厕所,全都出了汗了。

下了山其实应该在峡谷里走一圈,石林峡的石柱和石峰要沿着峡谷走着观览,那里还有一些怪石,当地古代农民都给起了很洋气的名字。有古代秀才为了躲兵来到这里,惊叹“早知石林生南国,至此才知读书浅”。我们因为爬山将气力耗尽,在山口大树下吃了二根冰棍就上车去客房了。

坐在客房窗前,避开炎炎暑气,还观赏了一把平谷暮色。

第二天一早,我们老年组的几个人就犯了爬山后遗症:腿疼。我问了青少年组的人,人家都腿不疼,还是我们缺乏锻炼呐。我估计天天爬香山的那些暮年组的没准儿爬这山就跟玩儿似的。

明年熬听估计该去看海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