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残阳古道

 光哥小馆 2021-12-17
残阳古道——关索岭古驿道与古关隘

1.关索岭
    从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往西,有一道莽莽苍苍、连绵不断的山脉与盘桓于半山的320国道线并行延伸。这山脉形成一个巨大的屏
    障,北起郎岱,南抵郎宫河边,宛若一道长城。有一道高耸在灞陵河西岸、高峻雄伟的主峰,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关索岭。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关羽的儿子关索随诸葛丞相南征,为了开辟出一条通往蛮夷之地的道路,来到此山,在当年这座荆棘遍野、
    荒凉满目的大山上,流传着一连串当地百姓家喻产晓、妇孺皆知的动人传奇。为了纪念这位南征的英雄,此山被命名为关索岭。
    关索岭的风光,令多少经由此地的人流连忘返。
    清人黄绍光《关索岭》诗咏:
    无数峰峦足底看,摩空日月走双丸。
    南征自是开山手,万古风云护将坛。
    清人黄宝鉴也咏《关索岭》:
    开际穹窿不可登,将军昔日竟飞腾。
    渡关不效鸡鸣辈,赢得平蛮绩可称。
    这些诗,不仅咏叹关索岭的雄伟气势,也感叹关索的英雄事迹。而关索岭上的古迹,也无不与关将军紧密相连。关索岭是一道风景名胜,更是一座传统历史文化的宝库。

    残阳古道——关索岭古驿道与古关隘

2.古驿道
    如果你认为关索岭是靠了它巍峨雄姿而扬名天下的话,那么,你错了。岭上古驿道,是省内仅存保留较为完好的古驿道之一,是黔滇省际交通的有名大道。这条古驿道东起灞陵桥,西止县城枣园路口,全长大约5千米。相传这条古驿道的最初开辟者是关索。《徐霞客游记》记载:“索为关公子,随蜀相诸葛亮南征,开辟蛮道至此。”关索修了一条毛路,成为驿道的雏形。正式开辟为通滇驿道,是在元末明初之际。
    驿道全部用白石砌成,宽约2—3米,两马并行有余。依地势砌成长短陡缓相间的石级,每级高约20~30厘米不等。东起灞陵桥,经四十三盘抵达岭口。西自岭口九盘而入关岭县城。600年来,经过千百万人畜的踩踏,石板光滑白亮。有的石级上已现马蹄印痕深可数寸,这也是古迹。
    当然,这古驿道上留下的不仅仅是足迹。数百年以来,这古道上不知走过了多少士农工商、文武官将,留下了众多的诗文和美好动人的传说,为我们的关索岭增加了传奇色彩。300多年前的徐霞客就踏过这里的每一道石级,而且留下珍贵的记述,为这段山道上的历史风物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残阳古道——关索岭古驿道与古关隘

3.灞陵桥
    灞陵桥是关索古驿道的开端。因建在灞陵河上而得名,《徐霞客游记》里称关岭桥。万历《通志》称通云桥,因距关岭县城有8千米也叫八里桥,当地百姓称关索桥、仙桥。
    黔滇古道必经此桥。此桥由石质建成,4孔,宽5米,长40米,高20米,两头两孔略小,中间两孔高大,基本上属中国石拱桥。其拱形中间顶端略带尖形,非纯半圆弧度,形状古雅。更奇的是,在河中央南北分水桥礅上,各生长一株很粗的黄桷树,构成典型的对称美。也借此以分雌雄。两株树都是百年古木,苍老蓊郁,虬劲多筋的树干一半覆在河中,一半覆在桥上。因此,这两株黄桷树被誉为“天构凉亭”。现在从桥的拱石来看,其大小、钻纹砌法和风化程度有五六种之多。说明其修补次数不少,年代当为久远。至于桥上古树的神奇魅力,《永宁州志》做过精衫的描述:从前有一知州经过这里,看见双树在风雨中飘飘摇摇,担心因此会震动桥基,命匠人砍去它。桥头忽然来了位老年人,说,“我还是小孩时,遇到暴风雷雨,河水暴涨,上流的巨石大木横;中直撞,直奔桥梁,人们惊呼这桥要保不住了,等到洪水退落,桥依然如故、亳发无损,不是双树有灵,谁保这桥的平安呢?”话说完,老人忽闪不见,知州对此惊诧不已,树保存下来了。后来,人们发现,这两株树的限同桥礅的石头如胶粘一般非常坚固,树与桥相互依存,配合十分协调。
    清道光十六年(1836),该桥补修时,在石土中拾得“兴朝通宝”浅。有人断定说桥始于孙可望称帝改年号为“兴朝”的顺治五年(1648)。这种说法当然经不住推敲,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就走过此桥并留下文字记录。所以,这一点至今是一难解之谜。
    民国25年(1936)黔滇公路经过桥上,做了最后一次修补。抗日战争期间日行车数千辆次,承担大后方的运输重任。1949年,国民党军败退,炸毁一孔,故成“断桥”。

    残阳古道——关索岭古驿道与古关隘

4.双泉寺
    从灞陵桥出发,顺古驿道石级大约上至十六盘,到了最富传奇色彩的景点双泉寺。双泉寺,顾名思义该处有两道清泉涌出。相传大将关索征战到此,长途跋涉,人马劳顿,无比干渴。关索的战马焦躁不安,扬蹄掘土,刨成一股清泉,汩汩滔滔、源源不断地往外冒,大解将士之渴。关索见状,又气又喜,“马能刨成一井,人还不如马吗?”拿刀往地上用力一戳,又一股清泉滚涌而出。明朝初年,在这儿修建一寺庙。“双泉”即“马刨井”和“刀把井”。徐霞客游览时,尝过这儿的水,称赞说:“此水竟在高山上得之,本来就充满神奇,更何况口感极好,淡甜清冽仅次于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双泉寺的四周是石砌的高大围墙,八字石拱山门,上刻“双泉寺”主匾。门内有字形水池,中有小桥。桥后为关圣大殿。单檐四角四方滴水。四周走廊,二层栏杆。殿后仍有水池。从两侧走廊向后而上,有一宽大石板天井。前为石板栏杆,后为佛殿。右为厢房,左为僧院。四周花木,竹桃相间,流泉贯池,小鱼戏水,加上寺为原始丛林覆盖,浓阴遮道,真是风幽景美。
    双泉寺对于关索岭的意义,自古以来,评说很多。应该说,山没有水,就像人没有眼睛,少了许多灵气。在充满阳刚之气的雄峰峻岭上,有了这两道充满阴柔之美的清泉,刚柔结合,不能不让人惊叹不已。而万历《贵州通志》上有杜纯的文章,用易经来解说这种现象,说:这里隐藏着创造化育(天地、阴阳)的奥妙、运动静止的玄机。万物各有一太极,山水相互依存,动静相互包涵,仁智相互伸发。

    残阳古道——关索岭古驿道与古关隘

5.御书楼
    御书楼是城门式高台城楼,因康熙皇帝手书“滇黔锁钥”悬挂其上而得名。御书楼城门高台横跨在关索岭脊关关垭口中心的黔滇古驿大道上。在下200米有关山城垣,石柱拱门,名“二道城门”。西下即关岭县城。
    御书楼拱门城台均是块石砌就,城台下为古驿道关门,台上建有城楼一座。面阔三间,单檐四角,九脊筒瓦。角吊风铃,垂花门幡。前有宽大走廊,护以透雕花凤石栏。楼门上方,悬有蓝底金字,长3米,高1米,四周透雕彩图龙云图案之大匾一块。上书“滇黔锁钥”四个正楷颜体大字。匾额上方中部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形玺文。右上角书“康熙二年笔”。左下角书“臣孙清彦拜书”等字样。因原匾系清圣祖玄烨所书,故名“御书楼”。楼后来毁于山火,光绪年间重建。匾上字由贵州清代著名书画家孙清彦仿写而制。
    据查,历来皇帝所书匾额,在贵州只有一块,因而甚为著名。《安顺府志》、《永宁州志》中均有记述。关岭县城、关索岭也素有“滇黔锁钥”之称。
    6.顺忠祠
    顺忠祠,后来也称关帝庙。建在关索岭垭口上,古驿道的北侧,紧靠征e书楼。坐北朝南,前低后高。山门为一牌坊式建筑而成。8级石梯,两边护栏刻成俯狮石鼓。步入山门为一横向长走廊。从这走廊东上书楼,北进关圣大殿。大殿面阔5间,径深10米,九脊重檐,有青瓦屋面。中间神龛原供关索,后改供关羽。供关羽后,改名“关帝庙”。
    大殿下,有黑底金字巨匾一块,也是孙清彦仿康熙笔迹所书,文日:“神武一家。” 从大殿两侧梢间往后,是一天井。西厢有厢房侧殿,为僧舍。上殷依山而筑,基高5米,面阔3间,径深9米。单檐五脊,前后分水,是佛殿。整个祠宇殿阁,皆有高墙维护。四周竹木苍翠,环境十分优美。
    当年,徐霞客游罢双泉寺到此,曾记道:“又西上者二里,陟岭,是关索岭……有庙,肇自国初,而兴于王靖远,至今典祀不废。”因此,可推断,顺忠祠建于明朝初。祠前道旁,有古碑10块,多是庙记及捐资德政。其中有一大碑《汉关将军庙碑记》,是明嘉靖十年(1531)所立。碑文盛赞关索忠贞英勇,颇具其父风范。随诸葛南征,纵擒以攻心为要,不主杀戮,全凭对少数民族的恩德、诚挚取信于民,所以这一带布依、苗族中广泛流传他的故事,世世代代祭祀他。当地百姓若遇水涝、天旱、兵荒、瘟疫,必前往祈祷,都说“一定有效验”。家中有不平安之事前往忏悔免祸,也都说“一定有灵”。碑文上还记载了两芝事:正统年间,云南麓川少数民族首领拒绝归顺朝廷,靖远伯王骥剐币征讨,登上关帝庙祭告,果然胜利归来,于是欣然令官兵扩大祠庙规模,认为关羽、关索已成神灵,对此有感应的缘故。明嘉靖七年(1528),云南武定少数民族也拒绝归顺朝廷,不久又被平定。兵部尚书班师回朝,来祠里献词进帛,祭告功成,下令说:“要赶快筹划树立石碑,刊载将军业绩,使其永垂不朽。”于是有了这篇碑文,且附有长诗以祭祀时歌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