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在青天水在瓶

 中國書法協會員 2021-12-17

刘朔先生在研读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著名文化人都与僧人有交集,其中不乏结为密友者,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比如,苏轼与佛印禅师,欧阳修和居讷禅师,黄庭坚与晦堂禅师等等。文人墨客感情细腻,在生活中、仕途上、学业上有所困惑的时候,就喜欢与这些出家之人交流,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以取得学术上的突破,情怀上的慰藉,心灵的平静。

李翱,中唐文学家,哲学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师从韩愈,致力追求儒家之“道”和“道统”。中华文化为何能博大精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儒释道三家在各自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也各有各的“道”。

公元820年,李翱在朗州刺史任上,听说附近澧州药山(今湖南省津市市棠华乡境内)上慈云寺内有一个惟俨禅师,智慧如海,佛法精深。李翱就想见见这位大师,论一论“道”,没想到他派人三番两次相请,都被拒绝。李翱一看大师派头很足,架子比诸葛亮还大,于是就亲自上药山拜访。

李翱带着随从气喘吁吁,汗流夹背爬上了山,看到惟俨正坐端在松林之中,清风徐来,松涛阵阵,手捧佛经读得津津有味,头也不抬,似乎根本没发现太守大人来访。一旁侍立的小和尚低声禀报:“太守大人来了。”李翱性格刚烈急躁,爬了大半天山,见惟俨还在摆谱,难道这和尚不应该马上放下书,小跑过来伸出手来:“太守,交个朋友吧。”这大师不按常理出牌啊。于是大怒,不等惟俨回答,就大声说:“见面不如闻名啊!”转身就要走。

惟俨淡然一笑,抛下经卷,开口呼道:“李翱!”李翱一怔,回答道:“在。”大师笑道:“太守为什么相信耳闻之事而不相信亲眼所见?”李翱一听大师话中有禅机,拱手谢罪,然后开口问道:“请问大师,什么是道?”唯俨大师终于进入了角色,面带神秘的微笑,一言不发,伸出手——向天上地下一指。李翱一脸懵逼,他毕竟不是职业和尚,对于禅宗这种拈花微笑式的套路有些不适应。唯俨大师笑容不变,缓缓说道:“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一听,好像被雷劈了一般,心中一片清明,宛如黑暗的室内亮起明灯,又如寒冰顿时消解,遂欣然写下一首七绝《赠药山高僧惟俨》。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一千多年前,李翱与惟俨大师的这次相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和哲学史上的佳话,“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成千古名句。下面我们来共同解读这首诗。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惟俨大师)修炼得身材如同仙鹤一般优雅,千棵松树下摆着两盒佛经。鹤形,就是形容仪态优美,佛家认为,鹤形之人有大慧根,李翱借以称赞惟俨禅师是有智慧的得道高僧。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我来向大师问道,大师只说了一句话,云在青天之上,水在水瓶之中。

“云在青天水在瓶”(另一个版本是“云在青霄水在瓶”,我个人认为,“青天”更佳,加之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天天念叨这句诗,流传更广。)这句诗,细细想来,确实包含了许多禅机。

可以理解为:云就在天上,水就在瓶中;在天上就做飘逸的白云,在瓶中就做纯净清爽的水,各安其道,各守其分,自得其所,这就是道。

也可以理解为:云水本相通,水汽蒸腾化为云,云卷云舒,四处漂荡,无所限制,潇洒自在;而瓶中之水被困,不得流动,不得汇入江河湖海,是因为被外部条件所限。如果能打破界限,则自由奔流,再无阻碍。人的本心如果被浮华蒙蔽,就如同水入瓶中。

当然,每个人读到这句诗,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禅理的奥妙所在。(画家授权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