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走亲戚是奢侈的“外交活动”

 华东局 2021-12-17

华东局稿件均为原创。本文首刊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华东局栏目,更多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走亲戚这事儿,说起来有什么新闻价值吗?有的。儿子大二那年,春节之前,他第一次出远门走亲戚。远门不远,就在南通。他是陪外公一起乘火车去外公的妹妹家走访的,那该是姑奶奶家了。现在,亲缘关系渐渐平面化,好多称呼不常使用,我也有点绕不清楚了。

走亲戚,今天的孩子可“走”的不多了,几代单传;能“走”的,也不多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一路接力,一路快跑,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孩子越是放假越忙。过年一般也都窝在家里、挂在网上:补,补,补。

其实,搁在过去,走亲戚也是奢侈的“外交活动”。一年到头,有且只有春节,才有机会正式地走一次亲戚。所谓“正式”,就是穿上新衣、新鞋。当时,我们姊妹几个都是步行十五六里路,乘一艘渡船,从江苏东台的东海去西乡,给舅舅舅母们拜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一辆脚踏车可轮流骑行。碰到下雨天,遭大罪了。西乡是黏土,遇雨黏性极大增强:鞋子被牢牢粘着,车子骑不起来,更推不动,只能扛到肩上。“跋山涉水”,西乡拜年,最大动力不是去拿4角钱的红包(姐姐妹妹们,只有2角),而是可以在舅舅舅母家里放开肚皮吃上几顿好吃的“大餐”。

作为男孩,我还享有一些“特权”,平时也可以跟着奶奶走亲戚,一年也就一回两回吧。奶奶可去的地方就两处,一是小姑妈家,一是姑奶奶家,她们都住在邻近的村组。奶奶有时会耍点小聪明,一声不吭就溜走了,怕我跟着会随时闯祸。记不得当年是不是有失落感,印象里,父亲背后几次对奶奶的行为有点怨言:就这一个孙子,出去都不带着玩玩!事实上,也怪不得奶奶,她裹着小脚,走不远、跑不快,根本把控不了好动的我。

一次,奶奶“潜逃”未遂,我一路尾随,跟着去才琴村的姑奶奶家,哪知道一座木桥挡住去路,河面很宽,木桥年久失修,几块板子横在桥面上,一看就不由得小腿打战。奶奶索性趴到桥上,慢慢爬过去,一边往前爬,一边艰难地回过头给我示范,观察我的爬行状况。那次,不知道奶奶是不是为了照顾我,抄了近路,才选了那条“奇葩”的线路。也好,我的人生里有了一次难得的“爬桥”经历。那天中午,在姑奶奶家都吃了些什么好吃的,不记得了,估计当时心里恐惧大于兴奋,因为知道回家时还要继续“爬桥”。

此后的跟路行动,我只选择小姑妈家:安全,近。有个星期天,父亲怂恿我送点山芋去永和村的小姑妈家,我很乐意,可以吃上一顿喷香、闪着油光的大米饭了,小姑妈那里长水稻,我们村里只长玉米、大麦、小麦,早吃够了。那时,我刚刚可以正式上座骑车,此前一直“掏杠”(从大杠下方斜着蹬脚踏,一次只蹬半圈)。倒霉的是,车子歪歪扭扭骑到小姑妈家南边的一条水渠边,龙头一歪,连人带车,还有后面绑扎的“礼品”——山芋,全都进了沟。我在泥沟里面挣扎了好久,没能成功将车子推出来。幸好小姑父的邻居及时认出了我。就这样,带着一身泥土做客去了。小姑妈很快从田里回来,她依然一副笑脸,永远都那副笑脸看着我。那天中午,小姑妈从屋门口的一个泥筐里挖出几个小蘑菇,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蘑菇炖鸡蛋,真的好吃,至今似乎还能咂摸出那原生态的鲜美。现在我才知道,小姑妈家孩子多,当年日子还不如我们家宽裕,只是长了水稻,有米饭吃而已,表哥表姐能不能天天吃,恐怕还不一定。

网上常常看到“60后”同龄人的怀旧文字,字里行间,多半都是与吃相关的话题或逸事,或许,与我们那个特定的年代背景有关。不过,再苦也不可能孩子最苦,小孩在一个家庭中总是享受着最优惠待遇。那时候,姑奶奶正常一年要来我们家“走亲戚”一两次。妈妈有一次解密式地告诉我,姑奶奶家过得很不好,邻居说常常难吃饱,回娘家就是想混个饱肚子。一次,姑奶奶从我们家吃饱了回去,天快黑了,南边是一座小木桥,妈妈怕出意外,决定背她过去,因为姑奶奶也是一双裹过的小脚,可是姑奶奶这回死活不让,坚持一个人踉踉跄跄地“挪”了过去……妈妈回来之后,检查鸡窝,收拾当天鸡子下的蛋,突然发现不妙,以往总有三四个鸡蛋,今天一个没有。这才想到,可能是姑奶奶“顺手牵蛋”,将新产的鸡蛋偷偷塞在她围兜里或者裤袋里,要是妈妈背她,会把蛋给压碎了,事情也会暴露了。

现在衡量家庭或个人的生活质量,有一个“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统计学家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引申开去,一个人的记忆文档中,如果吃喝一类旧事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意味着他记忆的“恩格尔系数”大,说明他出身贫寒,成长于一个穷苦的年代或家庭。即使他说的是趣事,忆的是美味。

电视剧《老农民》里有个细节过目难忘,吃不饱的牛大胆夜里追随田鼠的行踪,从洞里掏出老鼠的“储备粮”回来吃,现在的孩子可以想象吗?年轻的编剧敢于想象吗?当年,多亏我是男孩,在家里吃穿都享受在先,那时一日三餐基本上粯子饭、糁子粥、大麦汤,倒胃口吧?能吃饱就算不错了,而家里来亲戚时,妈妈会在 子饭里,给客人专门“插”一碗大米。当然,“插饭”也少不了我一份。“饭中饭”,那是乡下人独特的创造……“粯子”“糁子”,这些都是什么东西?搜索一下,或有相关解释,很难有直观感受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