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四五”时期 我国将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朦胧斋主人 2021-12-17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十三五”时期,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总体形成,产业和人口向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规律和长期趋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产业升级、创新策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群规划全面实施,城市群集聚人口和经济作用持续显现,19个城市群承载了我国75%以上的城镇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市圈培育有序开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的同城化水平持续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中小城市功能稳步提升,特大镇设市取得突破,城市数量增加至684个。大中小城市应形成更为科学的功能定位和更为协调的空间布局,特别是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关键纽带的县城具有满足人民群众就业安家需求的巨大潜力。

“十四五”时期 我国将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纲要》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一)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纲要》提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将全国19个城市群分成三类进行部署:一是优化提升类,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二是发展壮大类,包括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三是培育发展类,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对城市群内部,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首次上升到与三大城市群、成渝并列的地位,将是“十四五”的重要新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9.39万亿元,人均GDP达7.2万元,分别位居我国主要城市群的第三位和第四位。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区域内三个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分居前三位,但是三者的差距较为明显。武汉在遭受严重疫情的情况下,仍然完成1.56万亿的GDP,居全国第五;长沙1.2万亿,保持万亿城市中前列的经济增长速度;南昌GDP仅为5745亿,不足长沙的50%、武汉的37%,差距还较为明显。区域内4000亿城市为襄阳、宜昌和岳阳,其余城市均小于4000亿。“十四五”时期,预计长江中游城市群将着力形成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和现代交通网络、城市规模和分工体系、城际间的发展联系、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哈长、辽中南两大城市群将在东北振兴中发挥核心动力源作用。哈长城市群包括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6市,吉林省的长春、吉林、松原、四平、辽源、延边6市。2019年,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8万亿元,总人口为4730万人。近年来,哈长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10年占比为4.1%,2016年下降为3.4%,2019年为2.1%,部分城市人口持续流出。哈长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北方开放重要门户、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绿色生态城市群,空间结构为“双核一轴两带”,包括哈长发展主轴和哈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长吉(林)图(们江)发展带。辽中南城市群属省内城市群,包括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营口市、辽阳市、铁岭市、盘锦市共9个城市。2019年,辽中南城市群常住人口3090.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09万亿元,分别占辽宁省的71%、84%,定位于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可以说,东北经济的经济力量和市场主体主要集中在哈长、辽中南两大城市群,未来出台东北振兴政策也将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区域。

此外,《纲要》将城市群、区域重大战略合并放在一张图上,形成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清晰标注了19个城市群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海南自贸港等的空间布局。

(二)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纲要》提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对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硬交通方面,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打通各类“断头路”、“瓶颈路”,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二是软联通方面,鼓励都市圈社保和落户积分互认、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券通兑通用、产业园区和科研平台合作共建。三是规划方面,鼓励有条件的都市圈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实现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探索推进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

“十四五”将着力打通都市圈内的交通瓶颈。都市圈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城市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成本太高,人口、产业功能往外疏解,进入郊区化发展阶段,这就带来居住和就业岗位的分离,产生早晚高峰长距离、大客流、特定方向的集中出行需要。都市圈轨道就成为解决出行难题、缓解交通拥堵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轨道交通按照服务对象、速度标准等,可分为干线铁路(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4大类。其中,服务都市圈的轨道交通以市域(郊)铁路为主,干线铁路、城市轨道为补充。截至2019年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超过3000km;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约1160km,其中利用既有铁路730km、新建运营市域(郊)铁路430km;37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约6000km(不含有轨电车)。前几年中,中央发文要求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核心区至周边主要区域的1小时通勤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预计“十四五”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要重点解决好服务类型、规划布局、客流标准、成本收益、体制创新等关键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