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壮钓鱼城!社稷归“元”已三载,孤城衙署仍姓“宋”

 孬张 2021-12-17

钓鱼城模型图

南宋最后的石照县衙

合川,古称褺江,春秋战国时为巴国地。公元前314年,秦于今合川设垫江县,汉、晋因循。南朝改垫江县设立东宕渠郡,西魏置合州。南宋合州郡石照县,原名石镜县,因嘉陵江龙洞沱附近江心的照镜石而得名。《宋史》载:"合州,乾德三年(965年),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之敬名(镜敬同音),遂改县名为石照县。

县衙大门

宋淳佑三年(1243年),为抵御元军进攻,将合州府及石照县衙转移至钓鱼城山上。1276年,南宋王朝灭亡,而钓鱼城军民却依然坚守至1279年。此3年间,除钓鱼城以外的州县俱被蒙军占领,石照县官员衙狱们照常办公。试问:非挽狂澜于既倒、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英雄气概者,焉可为之?

衙前鸣寃鼓

呈现在游人眼帘的县衙,是参照史书于原址重建的,气派端庄,其建筑、雕像、照壁等设计典雅,尤其是门楼、厅堂之楹联点缀,颇具匠心。

衙门楹联:不负苍天,何论官阶只七品;常思黎庶,生怕民心失半分。

大堂

大堂内景

正堂柱联:能辨秋毫,天理昭昭悬明镜;不容邪恶,威风凛凛有法绳。

二堂联曰:临衙廉政,不懈躬身国事;重礼劝农,勿忘致力民生。

二堂

二堂内室

二堂正壁高悬“清慎勤”匾额一方。县衙照壁后竖立石碑一通,乃戒石铭,分阴、阳刻两面:阳刻“思无邪,公生明”,传为司马光手书;阴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乃宋太宗赵光义从后蜀孟昶的《诫谕辞》中摘出的16字,下令作为官箴刻石立于全国各府州县衙门之中。

戒石铭(阳刻)

戒石铭(阴刻)

南宋王朝最后一个县衙的真实存在,宛若钓鱼城军民36年如一日同仇敌忾、英勇抗击蒙军的铁血丰碑,令后世人们无限敬仰、深切缅怀。

始建于唐朝的护国寺

护国寺牌坊

护国寺坐落在钓鱼山主峰南侧台地,山门右前方即是远古遗迹钓鱼台。创建于唐代,是驰名巴蜀的"石佛道场",传闻其开山始祖为四祖师石头和尚。

这护国寺如国内其它寺庙命运类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资扩建护国寺,"建堂殿廊庑百有余间"。元大德二年,护国寺遇兵燹;明代孝宗弘治七年,合州知州金棋在原址上又重建;明清之交,寺庙再次毁于战火之中。清代雍正五年,合州士绅捐资再度重修了护国寺,随后又经过多次整修。殿堂内原有50余尊佛教造像,均毁于上世纪60年代。我们眼前的护国寺,是2005年抢救性落架维修后的建筑群。

山门楹联

山门石刻嵌联云:“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寺名护国,孤嶂飞云控蜀江”。明显的当代人文情怀,体现古战场底蕴。整个寺院的主体建筑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佛殿、观音殿、祖师殿藏经楼以及僧房前后院组成。

护国寺门楼

护国寺,现已改建为钓鱼城博物馆。该馆以钓鱼城36年抗战史为主线,图文并茂昭示"历史风云、独钓中原、鏖战鱼城、上帝折鞭、忠义千秋”等主题。

彪炳千秋的忠义祠


忠义祠牌坊

钓鱼城忠义祠,始建于明清时期,建筑面积逾2000平方米。忠义祠正堂,“忠义千秋”的牌匾之下,陈列着钓鱼城守将余玠、冉琎、冉璞、王坚、张珏的长生牌位,庄严肃穆,红烛斑驳流溢,凝成久远的哀伤。

忠义祠堂

忠义祠正堂左室,则供奉着王立、李德辉、熊耳夫人的长生牌位。最后的守将王立,虽因开城降蒙不能算“忠”而未入正堂,但他与李德辉、熊耳夫人的“活城之功”则善莫大焉。斯时整个南宋已亡三载,他之归降先决条件“不杀一人”而获准。而蒙哥大汗当年在此遭宋军炮击重伤,临死前曾立下的遗嘱是“破城后屠城”。此举挽救数万军民生命,窃以为,王坚之忍辱一点儿不输前辈御敌之功。

英雄塑像及长生牌位

光阴荏苒,800年历史功勋永载史册,800年前众志成城、守土御敌的古战场攻防构筑物遗迹和遗址,以举世无双和无与伦比的雄姿,永存于合川,永远镶嵌在后世人们的心中……

古钓鱼台遗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