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花洲往事(上)

 余一梦2005 2021-12-17

    

楚尾寻幽

散花洲往事(上)

杨毅  鲁世明

散花洲,指散花镇南部滨江平原地区(面积约68平方千米),与黄石市隔江相望。1951年由蕲春县划归浠水县管辖。曾设置为散花乡,散花公社,散花镇。散花洲上还有黄石市江北农场,浠水滨江原种场等国有企业。1988年3月,原散花镇被省政府列为鄂东五小经济特区之一。2001年,马垅镇并入,成立新散花镇。

自明初移民开发至今,散花洲由长江边滩,浠水主要粮棉产区之一,到如今滨江新区建设,散花洲的开发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水利建设史。

地理环境

东汉三国时,长江中已出现了三个连串的江心洲,位于回风矶至西塞山之间,三国以前(公元220年),散花左江淤为峡江,称散花夹。散花右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描述“江水又东迳南阳矶(今回风矶),水势迅急,江水又东迳西阳县故城南,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即黄石矶也”。入明(1368年)后,左江逐渐淤死,只剩下今策湖。散花洲成为边滩。从地理环境上看,四周环水,长江和内湖汛期一到,极易淹没,因是沙质性土壤,也易干旱。

筑堤防水

明洪武年间,时局平定,休养生息,政府鼓励人们移民到散花洲开垦,原来的军伍屯地,也渐渐被其军人后裔及移民开发占有。

随着人口的增加,散花洲开始修筑江堤。《浠水县志》载“明正统十年(1445年)蕲水知县胡奎'谋以竹笼,篝石塞其口,使湖水不流入江,取土实其港(回风矶处),江流不入湖,二水既分,底址乃见’。受命耆老谢居安、黄北荣、涂得义、董夫丁筑垒而高之,经始于乙丑十一月之朔,告成于次年三月之望,工以万计,遂名之曰万工堤,乃立庙矶上,以祀江神,用压水物”(此为上晏公庙)。

清咸丰三年(1853年)计有王、钱、潘、鲁、罗、李、胡等七姓围垸,并建庙作记(李渡中晏公庙和罗塆下晏公庙)。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策湖潘志友、刘义发、丁志发首倡复修花果园到庙儿咀江堤,因堤线须经过彭思桥周伯昌的土地,因而受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福主退役解粮官李映珊扫除阻碍,出面督修,将历代修筑的江堤、民垸连成一线,自回风矶抵茅山,称“茅山堤”,堤长二十公里,高约二丈,脚宽3至4丈,面宽约二丈。

光绪三年(1877年),茅山堤下首丝茅泾至庙儿咀溃口,破坏严重,不易复修,遂置西河埠,将堤线内移,从石儿塘至荆竹咀夹山,分七段筑堤绕道约十余里,至光绪十五年结束。至此,散花洲完全定型。

民国十三年汛期,当地人陈天林,惟恐头壕墩堤溃决,殃及他家田地,毫无人性私自在五里荒掘堤破口,淹没田地三万余亩,毁房屋三百五十余间。民国十七年,湖北省建设厅为茅山堤拨款培修。

民国二十年汛期,回风矶横堤溃口,江水淹没散花洲。汛期过后,美国红十字会协同省建设厅拨款全面修复茅山江堤,民工挑土修堤,按土方计量发给白面粉作劳资。

民国27年,驻防茅山港的国民党军为阻截日军破堤,淹田3万亩,淹倒房屋2000余间。日军乘汽艇从缺口处入内湖,在殷家嘴枪杀我38名同胞。

1950年5月,夜壶绊堤段沉陷,浠水县县长白水田带领万余民工抢筑,复堤工程历时四十天,堤身加高2.9米,宽2.5米,并筑起一、二级平台。

1954年,长江暴发百年未遇高水位,汛期茅山江堤全线告急。县政府紧急动员全县人民上堤防汛。散花洲16岁以上男女劳力全部上堤抢险。江堤随江水上涨而增高约一米多,用草袋、靛桶装土加高堤身。风浪大时,每个民工都拿一面芦席站在水中抵浪,保护临时加高的江堤。

一天,雨大风急,长江巨浪直扑堤面,随时有溃口之险,县长白水田,手拄竹杖,顶着风雨,在泥泞的江堤上奔走,边哭边喊。开始人们不知道哭喊者是谁,后听说是白水田县长,万分感动。风大浪急之时,全线民工手挽手排成人墙立于水中,以血肉之躯抵浪护堤,没有一人退缩,因而在百年未遇的洪水面前,散花茅山江堤没有溃口,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个多月的汛期,人们长期奋战在江堤上,有些民工因劳累而患病,也有许多人因长期浸泡在水中而下肢溃烂,医生鲁新枝一直奔走在江堤上为民工疗治,后获得了白水田县长亲笔签名的嘉奖。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茅山江堤多次进行维修,并在丝茅泾、团林岸、二十四广等处抛石护坡十公里,砌石8.25万立方米,堤顶高26.24米至27.27米,宽8米。并栽有防浪林带16.2公里。1997年茅山大堤又进行了全面加高加固。

1998年6至7月份,由于长江中上游连降暴雨,长江水位猛涨,江水超警戒水位,达历史最高水位。散花茅山大堤长期受江水浸泡,并迎来上游一次又一次洪峰的冲击。8月1日至2日,査险人员在五里荒段发现了几处管涌,县防汛指挥部组织劳力抢筑围堰,实行碎石导滤。县防汛指挥部组织全县500多民工进一步加固加高围堰。

8月10日,解放军53506部队300多官兵进驻散花镇,他们在散花镇车站村小学,随进准备投入抗洪抢险。散花镇各村都组织劳力上堤防汛,日夜在江堤上巡查,严防死守,确保万无一失。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严密组织下,取得了98年抗洪的全面胜利。

1998年汛期过后,国家加强长江堤防建设,散花洲茅山大堤也得到了全面加高加宽加固,并且临江堤面用水泥石板护坡、堤心加注水泥防渗墙、堤面浇注了混凝土做成了公路。

每年长江汛期一到,策湖水不能入江,湖水就不断上涨,散花洲湖地经常被淹没。1955年黄石江北农场沿策湖边从团林岸到禹山筑起了围湖堤坝。为了扩大耕地面积,1963年,散花洲大堤外,民洲江滩上,由乡政府组织李渡、涂墩、钱铺、沈墩、散花几个村筑起民洲围堤,从李渡起至钟家嘴,扩大了耕地面积近万亩。2003年平垸行洪,退耕还江。

修库蓄水

散花洲沙土结构疏松,蓄水非常困难。为解决农田灌溉,1957年冬乡政府组织全乡部分劳力在鲁屋村鲁家埫子处修建一座小型水库,总面积约40亩,蓄水量一万立方米,并连接上下港,建有二座小水闸。水库工程竣工后并刻碑立于下闸门之上纪念。后各村都相继修有小水库,因土质原因无法蓄水,这些小水库均废弃。

汲水抗旱

因散花洲修水库蓄水困难,为解决农田旱情,想了许多办法。1958年大旱,公社组织人力从长江取水抗旱。当时没有抽水机械设备,在李渡鲶鱼套外用木制水车车江水,转水水车多达百部,内修一土台涧直至鲁屋村。经过多日奋战,车取的江水只能湿润土台涧,无水流入庄稼地,抗旱失败。

上世纪六十年代,散花洲各村相继建起了抗旱抽水泵站。回风村、李渡村、涂墩村、钱铺村等在外江取水。沈墩村、鲁屋村、散花村等在策湖取水。公社率先在五一港修建泵站,配备300匹马力动力机、大型水泵一台,用水泥片石修送水涧,这样基本可以解决散花旱情。进入七十年代,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各村各小组在田边地头打机井抽地下水,减少了抗旱投资,提高了抗旱效率,保证了农业增产增收。

开港建闸排水提水

散花洲是长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修筑江堤后,一下大雨,内涝严重。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就开始修港将洲上的渍水注入策湖,然后再从梅子湖低处注入长江。光绪二年,在浠水与蕲春两县交界的戽子山建一水闸,闸门为木质,高3丈,宽1丈,闸身长10丈,侧墙,底板均为方条块石所砌。

光绪二十五年大汛,闸遭水毁。堤总领胡志龙具文呈报黄州府,请求拨款修复,黄州府转成胡广总督张之洞,张批拨白银10万两修闸,同年11月动工,次年7月建成。此为茅山老闸,旧称“张公闸”。1952年维修一次,因启闭不便,闸厢漏水。其后进行了几次大修,因闸孔断面小,不能满足排渍要求。

1960年增修茅山新闸。该闸位于茅山干堤新闸村。始建于1960年12月,1964年12月竣工。闸体为钢筋混凝土箱涵式结构,宽3米,高3.5米,闸长111.5米。闸门为钢质平板门,配30吨级的手摇螺杆启闭机1台,流量26.2秒立方米。国家投资36.9万元。

散花洲上从回风矶到策湖有一条自然水道十八盘港,从沈墩至滨江三队上边横出禹山入策湖叫黑沟。从李渡、涂墩村至叶咀港有一横沟。从钱铺村至沈墩、鲁屋、五一港村入策湖一港。1959年,散花公社组织劳力从团心大队(今五一港村)开一横港入策湖,港宽50米,深20米,此港可排上下洲之水,至今仍起很大作用,当时命名为“五一港”,后团心大队改为五一港村。1972年,散花公社又组织劳力,在原有老港的基础上,从李渡直至五一港修一直港名散花港。

1972年,从新闸村至四壕村到三壕,筑起一条大坝,挡住蕲春县彭思、茅山等处流入策湖的水。堤坝筑起后,引起两县纠纷,后经黄冈地区调解,两县共同建修策湖泵站和茅山大闸。1973年3月开挖泵站、大闸出水港。

1974年11月泵站、大闸奠基动工。属于治理策湖两项综合性工程。安装有3台机组,每台容量800千瓦,每秒100立方米流量的排涝泵站。配有2400千伏的变压器一台,架设3500伏,长15公里的高压线路。与泵站相连处建有自动开启的大型排水闸。泵站所辖流域面积为231.65平方公里,控制内湖水位高度为17.5米,超过这水位,就向外排涝。枯水季节,若低于这个水位,则开启茅山大闸,引江水倒灌入湖,解除堤内农作物的旱情和水产养殖水的不足问题。

为确保这两项工程的建成,在整个工程中,将原梅子湖沿江9公里长的围堤升为干堤,并在湖内开三条排水港,使梅子湖内的荒滩变为千亩良田。此项工程历时三年,至1976年6月全部竣工。该项综合治理策湖的工程发挥着巨大作用,使散花3.6万亩、蕲春1.6万亩、黄石江北农场0.4万亩田地大受其益,从此散花洲湖田湖地再未被淹过。

由于泥沙淤积,1992年,1993年散花镇对五一港、长港、十八盘、罗湖等水系进行了全面整治。2012年,浠水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启动了以散花洲为核心的跨江合作示范区建设,规划面积150平方千米。2013年5月镇政府开挖泽波港,从回风矶沿江大道到策湖,全长约3000米,全部机械作业,2014年4月完成。

2014年12月,省政府正式批复《浠水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示范区面积42平方千米,包括散花洲、策湖养殖场、滨江原种场、黄石江北农场,用8——1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42平方千米核心区,集聚城市人口30万以上,建成国家级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中等城市。

未完待续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黄冈古山寨传奇(2)

黄冈古山寨传奇(3)

黄冈古山寨传奇(4)

黄冈古山寨传奇(5)

黄冈古山寨传奇(6)

黄冈古山寨传奇(7)

话说散花洲

依磁湖而居,你了解她的过去吗?

鯚鱼地往事:“大冶第一人家”的兴衰

 感谢“喜欢”,欢迎“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