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有些俗语是世世代代的人积累下的经验之谈,有些俗语则是人民生活的愿望。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更具地方特色。 “其采自说部者,并各注书名於其下。虽释常言,而考证颇近於古。”——俗语一卷 俗语的流传对于民俗的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俗语可以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多数人都能通过俗语的流传学习到东西。 到了如今很多俗语依旧广为流传,其中很多俗语得到了科学的认证,成为长辈教导晚辈的谈资,还有一些俗语没有得到认证却依旧被大众信赖。 “坟前生洞子孙穷,坟后三物变富人”这句俗语在当代盛行于乡村,很多人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并且依照俗语的说法去做。 “坟前生洞子孙穷,坟后三物变富人”这句俗语乍一看很像是玄学言论,经过后世研究发现,这句话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后半句话“坟后三物变富人”也得到提倡。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后,都想知道“坟后三物变富人”这句话中的“三物”是指哪三样东西? 前半句话“坟前生洞子孙穷”言简意赅,含义一目了然,是指坟上如果出现洞穴,说明墓主人的家人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这句话经过很多人验证有一定道理,丧葬文化是世界各国都重视的文化,并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丧葬文化。 很多人对于亲人的离世感到痛苦异常,大家都愿意相信人在死后会通往另一个世界,而死者的坟墓则是活人寄托哀思的地方。 失去亲人的人都会每年定期去亲人的坟墓前聊表哀思,他们会修缮坟墓,摆供鲜花、吃食等物。 如果一个坟墓前有洞穴,说明墓主人的后代并不常常打理坟墓,甚至已经没有人来打理这座墓穴。 “穷”字可做两层理解,一则是指人缺少财力,一则是指尽头。一座坟墓生出洞口,想来很可能是墓主人的子孙没有精力和财力打理坟墓,也可能是这座坟墓的主人没有了子孙。 后半句话“坟后三物变富人”,中三物是指柏树、松树和柳树,这句俗语虽然没有得到印证,但种树却是当代大环境所提倡。 松树和柏树在古人眼中是君子一般的存在,这两种树终年青翠挺拔,它们对于我国文人而言是特殊的存在,有着重大的意义。 身寄南山不老翁,冰霜历尽志尤雄。欣偕瑞鹤凌空舞,乐伴祥云赏日红。像这样歌颂松柏品性的诗句比比皆是,清高耿直成为松柏的代名词,同时这两类树也是吉祥的植物。 还有一物——柳树,这类树木是我国原生树种,我国种植柳树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柳”字谐音“留”,通常被文人表达相思不舍之情。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相比于松树和柏树,柳树在我国的文化历史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亲人坟墓上种植柳树,大概也是生者寄托对死者的不舍之情。从思想寄托意义上来说,后人在先人的坟墓上种植树木是对死者的祝福。 另外这三种树木都有耐寒、耐旱、易活的特性,它们不需要人精心养护,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坟墓后面种植这三种树木,它们将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障,为坟墓遮风挡雨,省去了子孙很多麻烦。 种植树木对环境有益,如果每个人都愿意以种树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哀思,那么也将对活着的人有意义。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