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忽必烈建立国家以来,虽然大量任用汉人为官,给予不少权利,但其外汉内蒙的香蕉人本质却没变,这和清朝的统治又不一样。 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决定其不擅长生产各种必需品,需然要不断地对外掳掠来维持基本需要。 一直以来,汉人最大的威胁统统来自于西北的游牧民族,这些民族对土地一般不感兴趣,掠夺物资和人口才是目的。这被看作是光荣的事业,不干这个干啥哪? 祖忽必烈在汉地建立起巨大的国家,采用了一套汉人先进的汉人统治手段和政治制度,但骨子里仍然保留了原来的某些制度和传统,这种有前途的事业一直都没打算停。 忽必烈在灭南宋的同时,不断地对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缅国等展开了频繁的战争,一直延续到钦穆耳统治的年代。 可惜现在的元军已不是早期的元军了,通过不断的战争和胜利,军队不断收编、吸纳大量的各族军队。 当兵打仗的初衷开始产生细微的变化,蒙古人觉得战死是正常的,而其它人则不这么认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更安全和长期稳定的收益不是更好吗?非要用屠杀和劫掠来换? 同时,金朝降蒙的汉人武装和南宋收编的军队,与蒙古军队的素质完全不同。他们被迫当兵或被征调服役,蒙古贵族对外侵掠的战争只能为他们带来损害,而不能带来利益。 (一)对高丽(朝鲜)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个陆路接壤的国家没有被纳入元版图,那就是朝鲜半岛的高丽。 元朝那么强,去高丽又不麻烦,为何不灭高丽?高丽为啥能幸免呢? 在蒙哥时代,高丽王子王倎(后改名叫王禃)就来元朝了,可不是朝拜旅游,是作为人质去的。一年多以后就回去继位了,令他'完复旧疆,安尔田畴,保尔家室','永为东藩'。 除了人质,还送美女,为了能保全国家,高丽王提议进贡高丽美女给元朝,甚至下令全国未婚女子不得擅自结婚,选过之后才行,堪称绿帽王。 高丽就是藩属小国,你看打仗不行,极其善于窝里横,这个王倎曾被自己人逼迫退位,蒙古人又给他扶正了。虽然帮助不小但高丽人心里是不服的。 “凡内属之国,纳质、助军、输粮、设驿、编户籍、置长官。” 忽必烈令王禃在高丽制造可载四千石的海船一千艘,供备元军东侵日本。元朝对高丽的控制和榨取,引起高丽朝野的不平。 不满是不满,高丽人大多也就是发发牢骚,但也有不服反抗的,比如裴仲孙、金通精等人,不过都陆续被打压下去了。 元朝对高丽爱不起来,人穷事儿多、要啥没啥,这也是他能保全下去的原因。 (二)对日本 元朝对日本是一定要征服的,为此做了很多准备。 公元1274年,第一次东征日本,日本史称“弘安之役”。 在远征之前,忽必烈派人去过几次日本,令其称臣纳贡,日本人根本不当回事儿,有种你就过来……忽必烈很愤怒,必须给我拿下。 元军元帅忽敦与高丽都督使金方庆联合进攻对马岛,在强大的攻势下一度占据对马岛、壹歧岛等岛屿,杀日军将领允宗助国、经高等人。与此同时,高丽军部也在博多湾沿岸的博多、赤坂等地登陆。 日本人受到极大的震感,俊字多天皇紧急发布动员令,征调各地藩属兵十万余人对抗。 元军的指挥能力是日本人比不了的,日军常用骑兵冲锋的战法在蒙古人面前无疑是班门弄斧。不过蒙军没和日军对砍,反而搬出一套高科技武器——铁炮,这东西日本人是闻所未闻。 当年被铁炮攻击的日军 《八幡愚童训》中记载:“飞铁炮火光闪闪,震声如雷,使人肝胆俱裂,眼昏耳聋,茫然不知所措。” 在火炮的轮番攻击下,日军彻底被打蒙了。元军虽然屡胜,但在日军的重重阻击下,兵疲箭尽,后勤难以得到有效补充,副元帅刘复亨又中箭坠马,身负重伤,士气严重受挫。 这时已经人困马乏,为了防备日军趁夜偷袭,主帅选择全军撤回船上休整,这一决定彻底葬送了这支军队。 上船整修的当晚,风雨大作,“官军战船触崖石多破坏”,还有不少船只沉没和搁浅在日本海岸被日军俘获。在一系列损失打击之下,东征军无心恋战,最终选择仓促撤退至高丽合浦。 蒙元第一次东征以撤军而告终,付出了“军不还者无虑万三千五百余人”的代价,损失可谓不小。 所以说,元军与日军的对阵是占上风的,人数和后勤的匮乏逼得元军不得不上船避险,这也直接导致远征军的溃败。 第一次东征后,日本人清醒的意识到忽必烈不会就此罢休,开始积极备战。除了组织九州武士之外,还学习中原的战术体系,他们还在很多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设施,包括博多港。 公元1281年,不甘失败的忽必烈又派往日本要求投降,日本人毫不客气,直接把使者给砍了,于是忽必烈又愤怒了,再次大举远征日本。 上次是我运气不好,难不成这次我运气还不好嘛? 嗯,是的!!!!!! 这支军队主要由南宋新附军十万人组成两路进兵。 由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由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领新附军乘海船自庆元(宁波)出海。 首先,在壹歧岛依旧以火炮再败日军,杀其将少贰资时,夺取壹歧岛。但此后的战役接连失败。 历史再次重现,元军在几次小规模失败后,退回到海上躲避,此时,台风开始肆虐,东征军队战船在颠簸的海浪和怒号的海风中互相碰撞、破碎、翻覆。 只有高丽船构造坚固,得以保存。士兵多溺水身亡,物资损毁严重,领导者见大势已去,开船逃亡了,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幸存。 另外,在岸上还有十万被遗弃的士兵无法逃离,只好自己组织起来,伐木作舟,准备回来。 第七日,准备妥当的日本军来袭,元军战败。 第九日,二三万人被掳至八角岛。日军尽杀蒙古、高丽、汉军,称新附军为唐人,捉去作奴隶。 两次东征,均已失败告终。 本以为两次失败忽必烈能吸取教训,没想到两年后忽必烈再次计划东征,也就是计划第三次东征日本。 但这次计划因为官吏腐败,老百姓怨声载道,激起民变,再加上对安南的战争惨败而搁浅,两年后忽必烈又再次计划远征日本,这时候民间起义蜂拥,各地盗匪猖獗,民间反抗者众多,只能先四处镇压,坏事一桩接着一桩,忽必烈无奈下诏取消计划。 御史中丞崔或在一封奏章中说:“江南盗贼,相挺而起,凡二百余所,皆由拘刷水手与造海船,民不聊生,激而成变。” (三)对安南的战争 1257年,忽必烈出兵安南,攻破王都。安南国王称臣,忽必烈给封号为“达鲁花赤”(长官名,镇守者,三品官)元军因气候和水土不服决定撤兵。 腰牌 达鲁花赤不是白给的,对业绩是有要求的…… “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编民数”、“出军役”、“输纳税赋”、“置达鲁花赤” 安南国王不愿意,请求撤了封号。 1281年忽必烈设立“安南宣慰司”(外交部安南司),专门计划如何对付安南国。 “安南宣慰司”发出强烈的谴责,要求安南国尽快兑现约定,否则后果自负!!! 1284年进攻安南,败! 1285年再次组织进攻,再败! 1287年第三次远征安南,继续败! 1293年我们从头再来…..连败的机会都没了,因为忽必烈死了,新皇帝不打了。 (四)远征缅国、占城、爪哇 对上述三国的远征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喜忧参半”。 这些国家无论实力、财力都不符合忽必烈的胃口,尤其是攻打爪哇,所得战利品还不够路费的,给忽必烈气得够呛。 大大小小这些次远征总体上是非常失败的,这买卖做不得了,老规矩总结一下: 随队出征的非蒙古族士兵们战争意愿太低,不愿打仗,自然有些出工不出力的味道。 第一次远征后日本人积极备战,多次击退元军进攻。 渡海作战物资准备匮乏,兵卒水土不服, 对失败缺乏思想准备,导致十几万人没能返回。 盲目自信,低估日军的抵抗能力。 两次对日远征均有“神风”兜底儿,是天意还是人祸? 南亚地形及气候非常不利于元军作战,前文讲过蒙古军队忍耐力强,不怕冷热,但怕潮湿,不善水战,受湿热影响导致非战斗减员非常厉害。 安南人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一点散开另一点集结的雨林游击战法令蒙军苦不堪言,各种小毒箭嗖嗖乱飞,挨上了你想救都没得救,损失惨重,越战美军就吃过大亏。 自身骑射机动优势在这里施展不开,雨林成为捆住手脚的同伙儿,和苏军进攻格罗兹尼如出一辙。 元朝也因为这些无效甚至有害的战争导致国力受损、反抗情绪加深,为数十年之后的国家崩溃埋下祸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