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能以秦皇汉武并居,雄踞各代帝王之前列,其功绩主要在于对匈奴的征伐上。 不过还有些病垢之声,指责其穷兵伐战,劳民伤财,致使群生凋敝,百姓流离。 但纵观两汉之际,汉武帝打击匈奴的作用,却是遗泽百代。直到东汉末年,天下汹汹之际,北方胡虏也未敢行逐鹿中原之事。 那时节的汉家儿郎,对待边寇外族有天然的心理优势。曹操能以三分之势,长驱伐胡,便是凭证。 就如现代伟人所说的那句,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一样。 朝鲜战争重振的是民族自信,而千百年前的伐胡战争,则是奠定了民族自信。 那年那月,汉高祖刘邦以韩王信之由,发起对外战争,和匈奴人做了几场。在取得优势的情况下,却因为轻敌冒进,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 于是西汉一朝开启了和亲之路,并形成惯例。虽然都是宗室女子,并非真正的公主,但掩耳盗铃,总带着屈辱之意。 到了第四代皇帝汉武帝时,汉家天子终于不再隐忍,决心洗刷前代屈辱,轰轰烈烈的战争便开启了。 这一时期,诞生了大将军卫青,迷路将军李广,还有那冠军侯霍去病。 霍骠姚于元狩二年,两次用兵,驱除河西的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之后又于元狩四年,北出塞外,进击漠北匈奴。此一战追亡逐北,长驱2000余里,斩虏首7万,至瀚海而还,封狼居胥山,使得匈奴漠北无王庭。 于是,大汉和匈奴之间的形势彻底逆转,积压几十年的郁郁之气,可以一吐为快了。冠军侯霍去病,也成了那些有志男儿的标杆。投笔从戎打匈奴,挽弓挎剑觅封侯,从此成为大汉儿郎的一道精神食粮。 汉武帝的征伐大业,确立了对外族的自信和优势。到了汉元帝时,一位猛人应时而起,他就是陈汤,曾喊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 陈汤仔细说来,其实是个问题儿童,在他的传记里除去功绩,剩下的就是贪财。这应该是性格问题,和早年的经历有关。 少年时期的陈汤是个落魄人家,靠乞贷过活,受尽乡里人的冷眼,所以渴望着发家致富,名扬当世。 后来在官场上沉浮几年,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便毛遂自荐跟着甘延寿出使西域,做了一个副校尉。 大家知道渴望成功的人,路子一般都比较野。陈汤来到西域,瞧见北匈奴王郅支单于跳脚得厉害,像那开了美颜的靓丽少女一样,闪得人睁不开眼。老陈一边抠脚一边流口水,实在忍不住,便伙同甘延寿擅自发兵,纠结西域屯田吏士和羌种伍卒,浩浩荡荡地扑向居康国。 结果三下五除二,郅支单于时运不济,被陈汤按在沙土地上摩擦了。但因为这次战争没有朝廷诏令,属于师出无名,虽然战斗取得了胜利,但能不能升官发财,有没有年终奖励,还要看皇帝的心情。 甘陈二人快马加鞭上书朝廷,给汉元帝来了一通马屁,喊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千古名言。 汉元帝心里美滋滋,赐陈汤关内侯,迁升射声校尉。 这个时期的大汉,对匈奴异族的伐战,基本上一声招呼,便是各路小弟一拥而上,替大哥效力。还有那受欺负的小弟,心里委屈便会找大哥哭唧唧。 在之后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同样的,对西域诸国和匈奴人存在着血脉压制。代表人物有班超和窦宪。 班超在汉明帝时做了抄书匠,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到死是个刀笔吏,便投笔从戎,跟着奉车都尉窦固打匈奴去了。 这年班超已经四十岁,在蒲类海取得了一场胜利,得到上司欣赏,奉命出使西域。他带着几个人来到鄯善国,二话不说斩了匈奴使者,吓得鄯善王带头称善,快马加鞭向大汉纳子称臣。 班超后来在西域经营几十年,纵横捭阖,威震诸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他所取得的胜利,大部分并没有靡费本国之利,所采用的政策多是以夷制夷,不战而屈人之兵。 班超做到这点,除了才能超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背靠着大汉,以及先辈们打出的威风。 而且在这一时期,还有着一场更加辉煌的胜利,那就是窦宪的燕然勒石。 窦宪这个人物,也是个问题儿童,身为世家大族,做起事来飞扬跋扈。后来因为谋杀皇亲国戚,案发被关禁闭,便自求击匈奴以赎罪。 此时的匈奴早已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桀骜不驯,不把大哥放在眼里。窦宪带着不到万人精骑,伙同南单于以及羌胡杂兵几万人,大破北单于稽落山下,追亡逐北,出塞三千里,临私渠比鞮海,于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之后,窦宪又派校尉耿夔、司马任尚等,再次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北匈奴两战两败,生活看不到希望,便带着残部向西逃窜,霍霍中亚和西亚的人民去了。 东汉王朝的这次对外战争,比汉武帝时有所不同。它用时短,见效快,窦宪带着杂牌部队,如犁庭扫穴一般,将北匈奴打得彻底搬家,效果要比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更明显。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窦宪的功绩自然不必说,但匈奴人被磨掉志气,惶惶做丧家之犬,其实可以算作汉武帝辉煌的延续。 纵观两汉之际,封狼居胥、燕然勒石这等壮举,都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化为精神传承,时刻激励着后世儿郎砥砺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