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光辉 耀动百年】洙边镇王家野疃——大众日报排字车间

 微湖渔夫 2021-12-18

图片

图片

▲ 车间工人在紧张工作(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1944年,隐蔽在洙边镇王家野疃村的大众日报排字车间在紧张地工作着,记者于岸青刊登在大众日报的系列报道《印刷的故事:大山中的行走》中讲述了当时的场景:铅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拣字。拣字就是从字盘上,把要用的字一个个拣出来,并按版样排好。想一想字典吧,把那么厚的字典平铺开来,字盘该有多么大。字都是铅制的,几千个加在一起再加上盛放它们的木盒子,字盘巨沉,在莒南的大众日报印刷二厂曾用过的字盘占了整整一面墙!

图片

▲ 解放前大众日报印报用的铅字(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字盘的排列方式是很有讲究的。字盘分常用字、备用字和罕用字三大类。有多少字体就有多少字盘,有多少字号就有多少字盘。因汉字排字技术由外国传教士发明,所以那时的字盘都是按照圣经的常用字来排的,我们用起来就很不方便。当时,大报用的字架是四个,分常用字和罕用字。

拣字是个重体力活,要熟记常用字的位置,完全站着工作。一手托着字盘,一手拿着镊子,来来回回地走,手脑一定要配合好。即使是这样,最熟练的优秀拣字工一小时也只能拣一千多字,也就是现在大众日报一个版的八分之一的量。印刷结束后,还得让铅字归盘,以备下次使用。拼版、打版、打纸型……每一道工序都工作量极大。使用就如此不容易,这么个大家伙,藏它就更不容易。首先要把字盘中的空隙用纸片塞好,否则装箱后铅字倒了,会相互磨擦使珍贵的铅字受损。然后按序装箱编号,挖洞掩埋,还要进行伪装,做记号。既要防住敌人,也要使自己过后能找到。印刷厂的同志早就分好工,一但转移命令到了,立刻分头装箱、挖洞、掩埋、伪装,一切按步就班,井井有条。1970年莒南县王家野疃大队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大寨田时,还在河滩上挖出了好几大箱铅字。还有印刷机。印刷机是铸铁所制,单机重量都在几百公斤,转移、掩埋时必须将之拆零,拆下的零件哪怕少了一个,机器也就无法再使用了。战争年代,印刷机经历了无数次的拆与装,都安然度过。

机器和字盘至少还不怕水,纸的掩藏要求就更高,不能沾水,不能太潮,否则发霉后就报废了。但我们有当地人民的支持,印刷厂的同志们把几百上千令纸分成几百份,分别藏在几百个堡垒户家中,即使是个别的被敌人发现,但对整体影响不大。

就是这样,大众日报的数个印刷厂分布在沂蒙根据地各地,经历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大扫荡,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图片

图片

图文编辑:党政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