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笔记:单位和“以厂为家”

 df7086 2021-12-18

梁东方

因为出门回来临时被通知先做核酸,有了阴性报告以后才能进单位。所以现在只能站在单位门口,等着同事把自行车给推出来。

他进去已经十几分钟,怎么还推不出来?要是自己去,一定用不了五分钟。也许是因为周一早晨事儿多吧,那也不至于忘了我还在外面等着呢。

这种逐渐生出来的焦躁,一是因为外面冷,再是因为站在大门口,看着一个个上班的人,阔步而至,有的冲保安点点头,有的什么表示也没有昂然而入,突然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艳羡。自己一下就成了没有工作的人,和这家单位没有关系的人,看着别的有工作的人自由出入高门脸儿;自己又像个刚退休的人,剩下的,都不过已经是些越来越恍惚的回忆。

看来,在能上班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有一个像是家外的家的单位,天天来,天天将最好的时间和精力于此间度过。这固然是一种束缚,可也同时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荣誉;不单单是可以名正言顺地走进大楼,坐到自己的办公桌前,而且还是一种个人的所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体现,形式感很强的体现。

一方面没有工作或者退休了,就不拥有或者不再拥有这一切;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起超越这一切之上的个人爱好乃至精神世界,那离开单位的失落感就如同这个早晨我站在门口只能看着别人进出的不无寂寞的状态了。单位中人,既要超越单位,又要爱单位。

这似乎和所谓失业恐惧相关起来的感受,一如去医院体验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情状,在对比情境中让人意识到与失去健康相仿佛的失去工作的不适乃至威胁,由此可以让人更爱健康、更爱工作。

在爱工作的方式中,过去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叫“以厂为家”。原来的意思是大公无私,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公家,贡献给单位,至少是将单位视作是和自己的家一样的利益共同体。不过,现在用拼音输入法打字的时候已经不能自动生成这个词组了。说明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个词最初的意义偏转是有人公私不分、假公济私,还美其名曰以厂为家;进入私人单位众多的时代以后,也正是房价高企,人们大多住到远郊,通勤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的状态。这时候,以厂为家就又有了一层不回家,直接住在单位的戏谑意味。

但是一般来说单位是不能住宿的,曾经有新闻说一个小伙子苦于上班时间漫长的痛苦,在办公室楼下搭了帐篷过夜,也马上就被城管部门给清除了。在维护地产经济的问题上,相关部门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毕竟现在卖房租房都价格很高,以厂为家,住在单位那岂不是不能拉动房地产了。

所以,后来说的以厂为家,就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心态上的心无旁骛,专心本职工作的状态。关键是这种心态如果不长时间在单位是很难达成的,而长时间在单位,势必会有吃喝乃至睡觉的问题。当一个人能将吃喝和睡眠都在单位进行的时候,也就进入到了至少是身体层面的以厂为家状态。

反正,在值夜班的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实现这种以厂为家了。

在值班室醒来,拥有一个不面对电脑而是只对着图书和笔记本的早晨,是新鲜的。可以留下诸多有感觉的文字,条件是温饱无虞,也不必赶着去上班。还因为值夜班,一直都在单位,完全没有为即将到来的奔波而来的浮躁。

由此看来,以厂为家,住在单位的确是有诸多好处的,它不仅有助于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也还是使心态宁和起来的良方。至少对单身人士来说,这应该是首选。这就应运而生了一种最接近这种以厂为家状态的明智选择:在单位旁边买房租房,将通勤归零,或者说将上下班变成最必要也最宝贵的短途徒步运动。

这是有单位的人,还没有退休的人的优裕从容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日积月累省下来的时间是惊人的,还由此拥有了不急不躁的平和心态。如果再有点儿自己的爱好,可以一点点积累起来,便算是一种不大不小的人生至境了。

我的自行车终于推出来了,寒风里的这一点点遐想,也可以说是瞎想,告一段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