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中国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的圆满成功,击退了“联合国军”的冲锋,大大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也奠定了朝鲜战争的结局。美国战败后,不得不与中方进行停战谈判,眼看着抗美援朝就要取得胜利了,毛主席却紧急调派24万大军前往朝鲜,这是为什么? 一、美国同意停战,韩国负隅顽抗抗美援朝战争,看似是南北朝鲜的内战,其实是中国和美国的对抗。美国表面上帮助韩国统一朝鲜,却多次把战火蔓延到中国鸭绿江边,一旦朝鲜失守,美国就会把手伸向中国东北地区,进一步侵略中国,毛主席看穿了美国的阴谋,毅然出兵,与其说是帮朝鲜,不如说是自保。 战争刚开始,装备落后的中国志愿军难以抵御美国的攻击,但到了后期,中国志愿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出色的作战能力,让美军损失惨重。尤其是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的伤亡率高达40%,如此惨痛的代价却还是没能战胜中国志愿军,美军开始犹豫是否应该继续战斗了。 美军是韩国的主要支援,一旦美国撤兵,韩国根本无力抵抗朝鲜的攻势,也无法再得到美国的物资补给。李承晚拒绝签署停战协议,他知道自己的独裁早就引起了韩国人民的不满,是战争让人们没有精力反抗他,他不知道一旦停战,群情激奋的人民会对他做什么,所以他仍然寄希望于美国,希望美国不要离开朝鲜。 美国并不是一个愿意鱼死网破的国家,一旦战事使其损失过多,他们就会紧急停战,朝鲜战争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损失极大,本土人民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疲惫不堪的美国看着英姿勃发的中国志愿军,继续打下去不知道还要几年,内外压力共同作用下,美军开始和中国谈判。 谈判中,中方提出两个要求,第一:美方应该立即遣返俘虏。志愿军俘虏有一部分在美方战俘营,一部分在南韩战俘营,美军同意并立即遣返了中方战俘,但是南韩依然不肯放人,将27000余名战俘押解至训练中心。 第二:双方确定一条军事线,并将双方军队都退到军事线后两公里,中间的地区作为缓冲区,以免战争再次爆发。此时的美方只想赶紧结束这场战争,休整状态,于是立刻接受了这个条件,但是李承晚依然拒绝了这个要求。 李承晚认为,如果按照这个要求划分,国土面积本就不大的韩国将一无所有,他发表声明:南韩在必要时会单独作战。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声明,当时朝鲜仅仅用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占据了韩国首都首尔,而在美国的大力帮助之下,“联合国军”也还是难敌中朝大军。韩国军队单独作战,想取得胜利无疑是无稽之谈。在美国决定停战时,韩国就应该认清自身的实力,紧随其后,而不是负隅顽抗。 二、毛主席高瞻远瞩,给李承晚最后一击毛主席在韩国不愿释放俘虏时,就看出了李承晚的心思,而李承晚直接反对停战协议更是让毛主席确定,李承晚这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美国看到李承晚这一举动,提出可以给韩国提供经济资源,帮助韩国战后重建,但是李承晚依旧我行我素。 更可笑的是,韩国还出现了游行示威的群众,他们不是为了反对战争,而是支持李承晚单独作战,看来他们都对自己的国力很自信。面对韩国的如此荒谬的行径,毛主席令彭德怀立刻调集24万志愿军,前往战场,给李承晚最后一记迎头痛击。 李承晚拒绝停战后,所有韩国士兵都严阵以待,面对美国的退军,他们决定殊死一搏。毛主席认为此时应该先发制人,金城战役爆发了。 战役开始前,韩国军队因为有美国的各式先进武器,并没有将中国志愿军放在眼里,但是他们忘记了,中国志愿军从来不怕美国的武器。志愿军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派6个兵力强大的部队组成3个作战集团,分头行动,使用正面进攻,两面包夹的战略。 既然是最后一仗了,中国也要打出气势,这次志愿军居然集中了1000余门大炮,20辆坦克,占据了火炮优势。7月13日,志愿军大炮炮火齐发,1900吨炮弹的猛烈攻势,给韩国军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炮火一停,3个志愿军突击部队进发,仅用1个小时就突破了韩国的前线,志愿军一路势如破竹,21小时后,占领了梨实洞、芳通里、北亭岭等共计160平方公里的韩军阵地。 16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和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决定出兵,夺回失地,美军和韩国军开始了反扑。7月27日,历时15天后,敌军伤亡53000余人,中国志愿军取得了金城战役的胜利。 三、朝鲜战争结束,韩国得不偿失金城战役战败后,李承晚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毛主席重新派出的24万志愿军,除了给李承晚最后一击,更重要的是向美国也展示了中国的战斗力,如果美国想打,还可以继续打下去。美国出兵帮助韩国反扑后,依然没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们再次认识到了,既然胜利无望,还不如赶紧停战减少损失。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订,朝鲜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告终。 李承晚的失败是必然的,他一直都没有认清楚自己的真正实力。美军并不是在帮助韩国,而是在利用韩国军队开路,韩国军队对于他们的意义只不过是敢死队。韩国在此次战争中伤亡惨重,共伤亡60万余人,经济发展也遭到严重打击,加上李承晚不断计划再次开战,韩国的战后重建也十分缓慢,这一仗可谓是得不偿失。 |
|
来自: 建怀v394hwyhnb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