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5李婧芸:学术研究能力的群体和水平分层

 高教课堂研讨 2021-12-18

本文总共3333字,按照“基础水平-中级水平-较高水平-高水平”逻辑,探究学术研究能力基于不同群体“如何表现为基础水平?如何表现为中级水平?如何表现为较高水平?如何表现为高水平?”

关键词:学术研究能力群体;水平;分层

摘 要:学术研究能力体现出基于不同群体的水平分层。首先是本科生“初步形成”学术素养并体验学术研究而体现出础水平;其次是硕士生基于“导师支持”及中小学研究型教师开展教育研究而体现出中级水平;再次是博士生“独立完成”较难且偏理论性科学研究而体现出较高水平;最后是高校教师和社会专职研究人员的“引领与示范”体现出水平。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1]笔者给出的学术研究能力之操作性定义为完成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对比较专门的、有系统的问题进行假设、分析、探讨并且推出结论等系列任务所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或是所能胜任的条件[2]学术研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因为学术研究能力的发展特征为渐次进阶型[3]因此,本研究中的学术研究能力依据“学术”的权威内涵被划分为教育研究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以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 经过反复实践、探索、验证直至成功解决、发现或发展一定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 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认知活动[4]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和特殊的生产能力。[5]同时,学术研究能力进阶之过程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即“基础水平-中级水平-较高水平-高水平”。具体言之,基础水平表现为初步形成学术研究素养与对学术研究形成基本的认知经验,中级水平表现为在他人指导与支持下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或者开展较为容易的学术研究工作,较高水平表现为能够独立从事较难且偏理论的学术研究工作,高水平表现为能够在学术研究活动中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一、基础水平:本科生“初步形成”学术素养并体验学术研究

本科生应该具备基础水平,即初步形成学术素养与学术研究基本认知经验。本科生群体所接受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中级层次教育,主要包括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显然,本科教育的特征是通识性、职业性与应用性三者并存。需要指出的是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也就是说,本科阶段依然主要是在向学生输出理论与知识,即便本科生也需要完成相应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但是学术研究训练并不是本科教育的核心。因此,本科阶段,笔者认为学生只需要初步形成学术素养以及对学术研究持有积极的情感与有正确且理性的认识即可,这能够为之后的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大部分的本科生所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是较为浅显与基础的,譬如:知晓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架构;能够熟练运用数字资源查找相关的学术资料;能够积极参与学术论坛与学术研讨活动;能够加入实验室观摩学术研究工作等。

二、中级水平:硕士生“导师支持”及研究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

研究生与研究型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中级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力,即硕士生有“导师支持”与研究型中小学教师大多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研究生群体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顾名思义绕不开“研究”二字。硕士研究生正在踏上学术研究的旅程,是“师傅领进门”的过程。研究型中小学教师也需要学术研究能力,但他们所拥有的学术研究能力更偏向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研究型中小学教师所做的研究更多是问题研究与实践研究,需要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场域中进行实地探究与考察,所运用的方法大多是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由此可知,研究型中小学教师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提升对策,他们中的大多数学术研究能力处于中级水平,即能开展较为容易的学术研究但又不需要过多的学术理论积淀与深厚的学术功底。

三、较高水平:博士生“独立完成”较难且偏理论性的科学研究

博士生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力,即“独立完成”较难且偏理论性的科学研究。博士研究生正在完成学术研究的首个旅程,是“修行在个人”的过程。由此,硕士阶段到博士阶段,学生所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从中级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表现为从依靠导师参与学术研究到可以独立从事较难且偏理论的学术研究工作。李艳丽与王强学者从理想、知识、方法和能力这四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培育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即以培育博士生的学术理想、学术兴趣和创新意识为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础理论研究;重视方法论教育,开设现代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以及拓展博士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跨文化学习和沟通能力;培养博士生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6]如此,当博士生毕业之后才有资格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才有可能从“准知识生产者”身份迈向“知识生产者”身份。

四、高水平:高校教师和社会专职研究人员的“引领与示范”

高校教师和社会专职研究人员应具备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力并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高校教师群体是以“学术”为志业的群体,因学术而生,以学术为荣。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科研的重任,而且还要兼顾教学工作,“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是大学的原则,更是高校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纵观学术职业的历史,从18世纪末开始,德国的柏林大学就把研究确定为教授的正式职责[7]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先出现终身教授制[8]博耶拓宽了学术的内涵,他从教学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探究的学术以及整合的学术这四个维度提出高校教师的新发展路径。这为之后高校教师们扎根于学术研究奠定总的基调。此外,我国教育部在2016年出台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9]同时,我国对高校教师聘任均要求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并且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因此,高校教师所拥有的学术研究能力必须是纯熟且高水平的,如此他们才能在知识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以及对学生的学术发展起到启发与示范作用,可以说高校教师的角色是专业领域内的“学术领航者”与“学术风向标”。企业科研人员与研究机构人员均属于社会专职研究人员,因为他们没有教学这一任务,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大体上,企业科研人员主要侧重于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要为产品服务,加速产品的研发、转型与升级并能与市场紧密接轨,换言之,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发挥在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上。而研究机构(中心)人员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即从学术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不论是企业科研人员还是研究机构人员都是所在组织的最为中心的群体,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处境,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以高科技企业华为为例,该公司的5G技术是由这些被高薪聘请的科研人员研发的。所以,企业科技人员与研究机构人员所具有的学术研究能力均是高水平且其中的创新能力占主导优势,如此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中占有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根据本研究的分析,高校教师群体、企业科研人员群体以及研究机构人员群体处于学术研究链的顶端层,博士研究生处于中上端层,硕士研究生与中小学教师处于中端层,本科生处于相对较低端层。学术研究能力的群体分层如下:

注释:

[1][5]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李婧芸.硕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何价值(2021).[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118/06/75826835_1004652266.shtml

[3]许鹏奎,蔡中宏.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及水平提升之我见[J].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5):41-44.

[4]许云凤.培养高师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途径[J].教育探索,2009(08):142-143.

[6]李艳丽,王强.我国博士生学术素养和学术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9):24-27.

[7]郭丽君.大学教师聘任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52.

[8][美]唐纳德·肯尼迪,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164.

[9]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609/t20160920_281586.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