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POINT 1.介绍了下颈椎侧块螺钉的置入技巧; 2.介绍了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技巧。 1970年Roy-Camille等报道了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侧块螺钉置入较简单安全,可以提供不错的固定强度,得到了广泛应用。1994年 Abumi 等提出了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椎弓根螺钉可以实现三柱固定,在治疗颈椎创伤、畸形、肿瘤时提供了强大的力学强度。下面简单介绍这两种下颈椎后路螺钉技术。
侧块是一“块”骨质,对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要求较低,安全性较高,对初学者很友好。多个学者给出了推荐的进针点和进针角度,这之间有些许差别,但无需记这些。推荐一种简便安全的术中置钉策略。进针点在侧块正中点附近(如下图所示,位于侧块内外缘/上下缘的正中点),进针角度大约是手钻靠在下位椎体棘突即可(如下图所示,无论外倾角和头倾角,均可依靠下位棘突确定,而且不受体位摆放影响)。常用螺钉长度为14~16mm。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双皮质固定,螺钉尖端刚好超出侧块前方皮质最佳,以提高其力学性能。在正位片上可见侧块螺钉向外向头端倾斜,钉尾贴着钩椎关节外侧缘;侧位片上可见螺钉沿侧块走形,不进入侧块间隙,到达椎体后缘。 椎弓根螺钉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风险较大,内侧的脊髓和外侧的椎动脉均是重要组织。颈7椎体无椎动脉,椎弓根螺钉置入较安全。
如下图所示:进针点在侧块的外上象限。进针点上下约在上关节面下 1~2 mm,C3-6内外约在侧块外1/3处,C7内外约在侧块中点处。
用3mm磨钻在进针点磨出漏斗样凹槽,显露椎弓根入口,直视下利用1.5-2mm小刮匙或开路锥确定方向,以椎弓根的内侧壁作为指引,之后攻丝、球探确认钉道,然后拧入螺钉,如下图B所示。下图A为直接在侧块皮质置入螺钉,安全较差。磨出凹槽后安全性增加,螺钉内倾角较椎弓根解剖轴略小,内倾角为25-45度,C5最大。内倾角度大比内倾角度小安全,穿破内壁少见,穿破外壁常见。矢状面上C4-7平行于上终板,如再下图所示。C3略头倾,建议CT上测量椎弓根解剖轴与上终板的角度。常用螺钉长度为24~26mm。
颈椎椎弓根外径大多超过5mm,置入螺钉是安全的,如果外径小于4mm,置入就会非常困难。术前仔细阅CT片非常重要,对于进针点、进针角度、进针深度很有帮助,也会发现潜在的螺钉置入禁忌:椎弓根过细、全皮质化(下图)或椎动脉嵌入椎体(再下图),而且该侧椎动脉往往是优势椎动脉。椎动脉在椎动脉孔内有一定避让空间,突破外侧皮质<2mm往往不会损伤椎动脉。文献中损伤椎动脉比例约1~2%,导致有症状的脑供血不足比例更低。椎弓根螺钉置入要求颈椎暴露更充分,切口要足够大,肌松剂要足够。螺钉无需过长,侧位片上螺钉至椎体中线时力学强度已足够。 总之,大多数情况下,侧块螺钉可以提供足够的力学强度,无需冒险置入椎弓根螺钉。但有些病例需要使用椎弓根螺钉,掌握椎弓根螺钉置入技巧,术前仔细阅读CT,该技术的风险是可控的。 审稿:王庆德 供稿:毛克政 责编:张振辉 1.AOSpine Masters Series Volume 3 Cervical Degenerative Conditions. Indications and Techniques of Cervical Pedicle Screws C3-7 for Degenerative Condition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