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简史》的论述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已经能够对于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一论点提出两个很好的论据。第一,他认为月食是由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之下的时候,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 
第二,希腊人从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区看星空,北极星则显得越靠近地平线。(因为北极星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处于北极的观察者的头顶上,而对于赤道上的观察者,北极星显得刚好在地平线上。)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在希腊呈现出来的位置的差别,亚里士多德甚至估计地球大圆长度为4000000斯特迪亚。现在不能准确地知道,一个斯特迪亚的长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许是200码左右,这样就使得亚里士多德的估计为现在所接受数值的两倍。希腊人甚至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个论据,否则何以从地平线外驶来的船总是先露出船帆,然后才是船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它转动。他相信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完美。在公元后两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中心,包围着它的是八个天球,这八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五个当时已知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图(2-3)。

这些行星被认为是沿着附在相应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运动,以说明它们在天空中被观察到的相当复杂的轨迹。最外层的天球被镶上固定的恒星,它们总是停在不变的相对位置,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部分。月亮球 从最里面往最外面的顺序为月亮球、水星球、金星球、太阳球、火星球、土星球和固定恒星球。最中心为地球。 
“托勒密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当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地预言这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近一倍,这意味着月亮有时看起来要比其他时候大一倍。托勒密承认这个瑕疵,尽管如此,它的模型虽然不是普遍地、却是广泛地被接受。它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这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霍金:《时间简史》,13~14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三)地心说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讲的是地心说,而这个地心说则是在否定了天圆、地方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在否定天圆、地方理论时给天圆、地方理论下的定义“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从他们给出的这个结论来看,显然天圆、地方理论是错误的,但是天圆、地方理论的真正含义并非如此,真正的天圆、地方理论是上届文明的总结,是在认识了宇宙本质基础上做出的结论。
原意是:天圆,是指一切天体都是圆的,一切天体的运动路线是圆的,这个圆是螺旋式的。地方是指:一切圆体的形成,都是在电磁力之间相互垂直的三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这三种因素是一体的,即电与磁互垂、磁与力互垂。电磁力三维一体,也称三维立体统一场,一切天体的结构及其运动形式都是在这个地方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与天圆、地方相应的是“天罗、地网”,天罗是指运动的圆及螺旋式运动,地网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电磁力统一场。
在宇宙中,一切物质、一切天体无论最小的粒子,还是最大的星球及星系都在这个统一场的立体网之中运动、变化和发展,而能讲明这个天圆、地方理论体系的自然法则,就是龟背上的平板,即“洛书”“河图”。它是《易经》形成的根据,《易经》是宇宙万物运动法则的说明书,是古文明中的诸经之首。由于这个学术来自于已毁灭的史前文明,后人并不真正了解它的伟大意义,后人也再也没有理解它。所以,以为宇宙只是乌龟背上的平板,其实在那个老妇人的记忆中及流传中,人们本来知道它的价值,只是无从破译它,而科学也不懂它,以致被当做玩笑,被当做愚昧,万万没想到它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