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热播,“讨好型人格”上了热搜。 剧中,小莫是个职场老好人,他没办法拒绝别人。 原本只想剪个头,却禁不住推销,充值了五千块; 被雨淋湿后,只想快点去换衣服,却被同事要求买早餐; 明明已经在回家的路上,面对同事要求帮忙做PPT的请求,只能返回办公室。 小莫很痛苦,“无法拒绝别人”常常扰乱他的生活节奏。但只要想到拒绝会让大家认为他难以相处,疏远他,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崩塌,陷入加倍自责中,于是更加卖力地讨好。 有求必应的小莫并没有成为公司的“团宠”,反而因为好欺负,被大家孤立。 他帮同事做方案,功劳却被同事独占;同事们出去唱歌、约会,却把工作交给他;有客户来,需要人挡酒,第一时间找到他。 他成了一个工具人。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如果一个人学会合理地拒绝,就能减少生活中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避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拒绝这一关,是人生必须要迈过去的槛。不懂拒绝,会让生活陷入大麻烦,只有学会拒绝,人生才能变好。 1 不会拒绝的人生,有多痛苦?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的营销方案做得不错,这个方案你能不能帮我做一下?” “这个文件,你可以帮我翻译一下吗” “听说你学设计的,可以帮我设计个图标吗?” “你文案写得好棒,可以帮我写个文案吗?” “你在泰国啊,能帮我带个身体乳回来吗?” …… 别人不会知道,为了做方案,你熬到深夜,第二天不得不强打精神来上班; 尽管你是英文专业毕业,可面对晦涩难懂的医学论文,翻译起来也很费劲; 虽然是个设计师,但设计个图标可没那么容易; 尽管在国外,但一点也不想因为购物而浪费了原本旅游的心情。 但,因为没能把“不”说出口,自己只能把大把的时间投入其中,耗费心神。 因为不懂拒绝,答应别人就会很懊恼,在心里痛骂自己,生活得很憋屈,可下次遇到同样的事还是会答应,这种无法摆脱的卑微和讨好感不停地折磨自己。 明明不想做,却要硬着头皮答应,为什么说“不”那么难? 2 为什么拒绝别人这么难? 在《取悦症》一书中,心理医生哈丽雅特·布莱克说,“身患取悦症的人对他人的认可上瘾,他们会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来取悦别人。” 取悦症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 “总是有意无意地试图讨好身边每一个人,想让别人对自己满意;总觉得自己很累,但总觉得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不断地迎合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讨好型人格,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和朋友在一起时,害怕冷场,只能自己拼命找话题。 就连微信上聊天,没有秒回,都会心存愧疚; 和别人聊天时,会不断斟酌自己的措辞和表情,对话框里的内容写了又删,总害怕说错话。 帮别人做事,比做自己的事更加小心,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 我们为什么要讨好他人呢?是因为我们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害怕拒绝会得罪别人,让关系破裂。 a. 太过在意他人眼光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读大学时回家过暑假,一个高中时的校友和她住一个村,得知她回家,便要求她帮忙带一些东西回学校。那是个巨大的箱子,她根本无法扛动,她答应后,自己跑到厕所大哭了一场。 她背着巨沉的大箱子乘坐长途汽车、火车、公交车辗转回到学校。最后却因为箱子被磨破,而受到同学的责备。 更惨的是,为了带这个箱子去学校,她自己的东西一样没带,整个学期过得十分拮据。朋友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十分懊恼,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个老好人? 很多时候,别人以为我们“举手之劳”能做到的事,其实一点也不容易。但我们总担心拒绝别人,会给人留下坏印象,只能委屈自己。 讨好者们有着超乎常人的细腻敏感,能敏锐地察觉别人的情绪变化,并随时准备满足对方的需求。活在别人眼光里的讨好者们,常常让自己身心俱疲。 与其让他人左右自己的生活,不如一早拒绝,把精力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毕竟人生不在他人眼里,而在自己的心里。只有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才能活出自己。 b. 害怕关系破裂 在知乎上,有个网友吐槽自己的经历。 在国外出差的回国途中,她途径乌克兰转机时,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当得知她在国外,希望她帮忙看看一些免税货品的价格。 她拿着商品图片和型号满机场问价,然后赶紧回复对方,结果对方说,“我就是想比比价,看看代购赚了我多少钱。”接着又发来一些型号。 由于回国航程很长,她打算在机场小憩一下,就不再回复对方信息,结果对方的电话狂轰乱炸而来。对方给她发了无数条信息,都是“怎么还不回复?急急急。” 她最终拉黑了这个同学的联系方式。 我们总是害怕拒绝会让关系出现裂痕,但有破损的关系才是生活的常态,需要小心翼翼维护的关系也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讨好者们非常害怕和别人起冲突,难以拒绝任何请求,总是试图营造一种“大家都很开心”的氛围,为此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我界限”。守护自己的边界,才能遵从于自己内心,拒绝那些嘈杂的声音。 蔡康永曾说,“从小到大,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你要懂事,你要忍耐,你要懂点人情世故。却没有人告诉你,你要高兴,你要做自己,你要为自己活一次。” 人生一世,我们常为他人撑伞,却忘了最需要取悦的恰恰是自己。 3 拒绝,才是能赢得他人尊重的方式 作家陆琪说:“大家都以为,帮人才有力量,而实际上,拒绝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学会拒绝,人们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 讨好不是赢得他人尊重的方式,拒绝才是。 拒绝是一门必修课,不代表我们必须态度坚决、长驱直入。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拒绝变成一件轻松的事。 a. 诙谐幽默,让拒绝不尴尬 有个美国女粉丝特别喜欢钱钟书的《围城》,来到中国时,很想拜访自己的偶像。钱钟书拒绝了她:'女士,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见那个下蛋母鸡呢!” 女粉丝哈哈大笑,觉得钱钟书果然风趣幽默。钱钟书不仅给对方留了体面,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b. 拒绝别人的同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博主杨小米开了一家自媒体公司,她的高中同学老陈问她能不能给自己的女朋友提供一个线上的工作。她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说,让他提供一份简历,了解一下他的女朋友正在做什么。 过了几天,老陈提供了一份简单的简历,格式错行,工作经历也就简单写了几行。杨小米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和详细的简历模板,让对方完善一下,但过了半个月都没有动静。 杨小米主动问老陈,他的女朋友是不是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了?老陈说,是女朋友太拖拉了,都还没准备呢。 小米给同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她让同学看到了她真的想帮忙而不是敷衍。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影响她和同学的情谊,还得到了对方的感谢。 c. 干脆的拒绝,给别人留有寻求其他帮助的时间 作家艾小羊在《拒绝别人要干脆》里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艾小羊在当编辑时,如果收到作者投递的稿件不符合杂志要求,她会第一时间告诉对方。这样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却赢得了作者们的好评,大家认为她专业,了解杂志的定位,也为作者们转投别家赢得了时间。 比起模棱两可的回答,让求助者处于悬而未决的被动状态,干脆的拒绝对方才是对对方负责任的态度。 4 写在最后 讨好型人格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把他人放在第一位,委屈求全的善良,在别人眼里只是卑微的讨好,最后变成了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毕淑敏说,“拒绝就是一种权利,你那么好说话,又有谁能体谅你?生活本就不容易,很多时候,你舍弃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却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们压榨。于他们而言,你所做的事都不值一提。” 只有拒绝那些违背自己本心的事,把精力花在自己身上,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学会拒绝的人,才是能活出自我的人。 人生是自己的,不是为了讨好别人的。 作者简介: 江流深。心怀谦卑,静水流深。 写在最后:各位朋友,因本号推送的文章过于敏感,经常面临一些不可控因素,为了防止失联,主编启用了一个有特色的备用号,点击下方公众号即可关注,深度、精彩内容在等你。 21世纪财经评论 知名权威媒体,及时提供政经新闻资讯。qq:2488509567 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