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你又能否真的能做到我行我素,对别人的看法置之不理吗?记得小时候,班里的学生总是以讲究个性和特立独行为荣。可老师却对这些人嗤之以鼻,说:以后让社会教育你们!长大后的我们,想法变的越来越相同,似乎被一种无形的看法和枷锁束缚着,难以挣脱。我们变的不再以个性为荣,哪怕这些独立的个性是真诚、善意与平和,在芸芸众生的社会里坚持下去也很难。  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节目里,一位来自美国的美食家聊天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我非常享受美食的制作过程,因为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快乐。以前我觉得这个快乐跟别人无关,但现在似乎变的不那么坚定了。我曾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当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人来品尝我制作的这些美食的时候,我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享受制作的过程,是否还会在如何烹饪、拼盘灯这些操作上投入大量心思并感到快乐?这位美食家说,我到底在为谁做菜?我不知道。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让我困惑。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着人生这道菜,究竟这道菜该做给自己,还是做给别人? 有些人说,当然是做给别人看,因为只有别人才能更客观的做出评价。也有人说,应该把菜做给自己,因为别人的看法毕竟是虚幻的。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也都不太正确。为何不正确?因为它们都落入了“边见”。边,就是两边。佛家讲“不二”,就是不应落入边见的意思。当你执着于做菜给别人看时,就落入了我执的境地,在意别人的看法会让你永远忐忑。当你执着于做菜给自己看时,也就是无视其它人的看法时,就落入了“空见”的境地,亦不可取。 其实,道理说起来容易,落到实际生活里就难了。说不愿在意别人的看法,又有几个人能真的做到?你非说可以做到,那我问问你。如果你周围的同龄人都结婚生子了,只有你还没成家,时间久了你不会感到压力吗?说没有的人,可能只是还没经历过那份厚重感。好吧,或许你还认为可以做到,那我再问问你。就算你可以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当你面对老婆、孩子时,你还可以不在意吗?当面对父母时,你能做到不在意他们的感受和看法吗?如果这都可以做到不在意,你又如何理解爱、幸福和孝顺这几个词呢?良心又作何安放呢? 她独自生活在湖边,过着最简单和朴素的生活。她酷爱画画、音乐等艺术,醉心于禅修的内心生活形式,却也能靠这些艺术成果赚取基本家用,体面生活。她不用强迫自己接受不喜欢的人和事,却也在独行之外有三两好友为伍。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却也对生活有所取舍。当然,你也许会说我看到的只是她的光鲜,更多的不易却无法体会。但是,这对本就厚重的人生来说,又有何妨呢? 对生活有所选择,并足以承担。选择意味着大多是自发和自愿,而非被动和无脑式的屈服于别人的看法。承担意味着足以维持基本生活,并能够在此程度上承受社会的眼光和看法,内心不至于压抑和扭曲,甚至足以满怀自信和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