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三虎医话•中风眩晕•少阴病

 文文ap25 2021-12-18
       就像眩晕一样,许多症状在成为主诉的时候就是独立的病。在这一点上,中西医是相通的,毋庸赘言。要说的是,西医诊断,尤其是住院诊断,往往可以并列十几种病。而我们中医所说的病案,包括住院诊断,不仅忽视辨病,即使有病名,也极少超过3个。究其原因,我们太强调辨证论治了。少了辨病,就遗忘了专病专方,以加减敷衍了事。张仲景《伤寒论》“六经”是辨病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也是最早提出合病、并病概念且成功应用的。《金匮要略》是辨病的,而且是几种疾病每每相提并论,如“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胸痹心痛短气病”等等,我辈岂能数典忘祖?我学经典出身,近年有搭上“经方热”的便车,辨病用方成为习惯。
      近半年来,合病合方是我的热点、焦点。几个相对独立的病同时和先后出现在同一人身上是前提,合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这和辨证的结果几个方用在一起不是一个概念,是辨病论治的忠实反映。
      还是实例来得有力道。蔡女士,65岁,西安市人。2021年9月2日西安西华中医诊所初诊。主诉:头晕三五年,时轻时重。莫名其妙的恐惧,晕时自恐摔倒,前后不定,怕风怕冷,手指膝踝关节痛,温差大时明显,身膶动,面胀睑胀腿肿,入睡难,喜热饮,大便干。舌淡红,苔薄,脉沉。病属:中风眩晕、少阴病。方用近效术附汤、附子汤。处方:白术30克,附片15克,茯苓30克,白芍20克,人参10克。3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术附汤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所附的《近效方》,由白术、附子、炙甘草三味组成,能“暖肌补中,益精气”,主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我在十七八岁时就听党学都老师说过白水县吴茂荣老师发表过用近效术附汤治疗眩晕的文章,记忆犹新。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304、305条。我对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尤为好奇。因为就是用条文中没提到治疗“疼痛的”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就成了止痛之方,疼痛占了条文症状的一半,绝非偶然。这也是我重视人参止痛的重要依据。还有,“人百病,首中风”绝非虚语。中风,未必只能引起半身不遂,眩晕也很常见。
       2021年12月2日复诊。自述服药20剂效果明显,30剂后,未再服药。头晕好转七成,已无自控摔倒感,睑胀面胀腿肿消失,手指关节已不痛,怕风怕冷汗出大减。仍有面肌痉挛,入睡难,大便干。入冬以来,右肘拘挛,轻度腰痛伴右下肢拘挛,乃至夜间“抽醒”。又述皮肤瘙痒,近期头发际痒。舌红少苔,脉滑。病属:痉病、太阳病。方用:栝楼桂枝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味。
       处方:天花粉3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生姜12克,大枣30克,炙甘草12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葛根30克,木瓜20克。12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痉病是《金匮要略》的第一个病。可能是文中有“卒口禁,背反张”用大承气汤这重病内容,我们在临床已经渐行渐远,淡忘许久了。岂不知,病有早中晚,有轻中重。足挛急,小儿多动,太常见了,都是痉病。张仲景之所以如此表述,就有治小防大,治轻防重的“治未病”之意。全国人补钙,是我们“端着金碗讨饭吃”的结果。皮肤瘙痒,我没被过敏限定眼目,不按常理出牌,经常用张仲景“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取效。但愿这次也能一如既往,医患双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