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师说47 | 从重庆大学到RIBA Part 2,打破传统建筑,将现实设计和“落地性”完美融合

 LAC_STUDIO 2021-12-18


J = XIAOXIAO JIN

L = Lucas


本次很高兴能够邀请到Lucas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QUESTION 1


J:请问在择校过程中你是为何选定了谢菲尔德呢?该院校在你眼里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L:最早有留学打算的时候,还是想选一个在伦敦的学校,当时也有拿到AA和UCL的offer,起先我在UCL读了一个针对UCL Part 2而开设的预科,读着读着就愈发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practical一点的设计,毕竟我在重庆大学所接受的就是传统的建筑学教育。说起拿到谢菲尔德的offer也算是一次比较有趣的经历,在UCL预科快结束6月底,我去谢菲尔德看了当年的毕业展,当晚在酒吧遇见了Part 2课程的Leader,跟他聊天的时候说我想来谢菲读Part 2,于是就把我的作品集发过去了,两周后安排了面试,7月底拿到的offer,8月中旬就搬去了谢菲尔德。当年谢菲官方申请通道关闭的时间是4月份,这也算是一次非常规申请了。

打一个比方,谢菲尔德的建筑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英国的“老八校”,我觉得自己就是从国内的“老八校”到了英国的“老八校”。无论是建筑教育教学体系,还是业内口碑,谢菲尔德的建筑学在英国都是受到高度认可的。我的很多本地同学说谢菲尔德是他们心中的NO. 1。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职业发展需求,于我而言无论是谢菲尔德建筑学研究课题的方向还是毕业后的就业前景,都跟我对自己未来几年的规划相契合。

▲Arts Tower(图片来自于网络)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建筑学毕业展(图片来自于网络)

QUESTION 2

J:您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您的研究生院校以及Part 2课程吗?

L:谢菲尔德是一个social school,学院鼓励大家在设计和生活之间要有平衡,学习建筑并不意味着就要失去很多social life,这也是我喜欢谢菲尔德的一个原因。作为毕业之后即将从业的设计师,除了设计能力以外,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要同步提升。谢菲尔德每年都有一个Live Projects,MArch和MA的同学组成一个15人左右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有一个真实的项目,真实的甲方,用6周的时间做一个设计,从第一次client meeting,到发展设计brief,再到设计过程中与client的协商,与stakeholders的交流,最后到设计成果的交付,整个过程都会体验。可以说,在谢菲尔德的Part 2,你可以学习和了解到日后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
▲Live projects(图片来自于网络)

Live Projects group meeting with mentor and visiting professor (图片来自Live Projects Handbook)

谢菲Part 2的studio设置也很多样化,涉及到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核心围绕建筑的职能,如何用设计去解决问题。各个studio的设计风格,老师的教学风格也各有不同,除了在多数时候会看到的比较务实的设计之外,也能看到一些很天马行空的设计风格。我想起来Year 5的时候,我们studio一个穆斯林同学设计了一个通过刺激细胞分裂,进行生物制肉的工厂,希望以此减少对动物的屠杀。他设计了很多很酷的自动化制肉的机械,并将机械的形式延续到整个建筑空间造型中去。在谢菲,你可以看到很酷炫的图纸表达,但是背后的概念是很practical的,你也可以看到很务实的表达,但是背后的概念却是很先锋的。谢菲在设计风格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的,关键是如何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表达方式去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谢菲的Part 2除了Architecture以外,还有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及Architecture: Collaborative Practice,这两个也是Part 2的项目,毕业以后可以拿到Part 2认证。前者第一年设计一个建筑项目,第二年设计一个景观项目,毕业后同时有建筑Part 2认证和景观认证。后者第一年会在英国本地一家建筑事务所工作并且做一个建筑设计,第二年会回到学校做第二个建筑设计,这个项目更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QUESTION 3


J:相较于天马行空的叙事性作品而言,你的作品似乎更偏向于现实性,具备更强的落地性,请问这是否与你学校的教育风格有关呢?

L:这个是肯定的,从重庆大学到UCL,又到谢菲尔德,每一个设计,我所希望得到的结果都是逻辑清晰缜密,具有现实意义。当然这并不代表我的设计都是中规中矩的建筑。我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也经常和朋友交流这些想法,有时候会“口头”上做一个设计。其实天马行空的概念如果有清晰的逻辑论证和细节推演,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现实。除此之外,最早在南开大学读的那几年应用物理,对我的思考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分析方法和做事逻辑。
 
至于“落地性”这个词,要看是在什么情况下的“落地”。就当今的材料和建造技术而言,可能我的多数设计都是可以建成的,包括在UCL我们看到的多数比较酷炫的设计也是可以建成的。但是,如果放到现实社会,实际的建筑行业,真实的城市语境下,多数设计可能就无法实现了。这种感觉在我学了二硕房地产之后愈加强烈。



QUESTION 4


J: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作品集中最满意的一个作品呢?该作品是基于哪方面的社会性问题进行考虑的呢?

L:那就说说我Part 2的毕设吧。这个设计的场地是在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一个贫民窟,这个贫民窟正在城市商业更新项目中带着它的历史,文化,和居住风俗一起消逝。我们studio的研究方法是先对场地内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类事物或者是某一类人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设计一个活动或者是装置,置于场地中,进而对场地产生影响。简单地说,我们的角色就是从观察者,变成参与者,再到影响者。我所关注的是贫民窟里的小商贩,他们的生产和经商活动已经在这里存在几个世纪。设计概念是为个体经营建立一个区域化标准的合作模型(A collaborative model of localized standards for individual trade),为贫民窟里的小商贩建立一个商会,将非法的贩卖变成合法的经营,一方面可以保证这类人群的商业活动合法安全地进行,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伊斯坦布尔几个世纪以来的街头贩卖文化。


我研究了自中世纪以来商会的发展历史,研究了不同区域的生产标准(欧盟标准,英国标准等),进而为小商贩的商会制定了他们自己的生产标准。我所设计的建筑不单单是小商贩商会和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更是激活该区域的一个引擎。小商贩的生产和经营行为,会让物质流和金钱流通过这些商业活动流经贫民窟,同时也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商会的成立,可以保证小商贩们的生产安全,提供商业机会,并为小商贩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区域化生产标准的制定,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并有机会开拓更广的市场。在建筑形体策略上,模块化可以根据需而求不断生长,同时与众不同的外观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带来更多潜在的效益。可以说这个设计是带有一丝乌托邦意味的理想模型,其中涉及到对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构建。这个设计是在探索一个与当下常见的旧城区改造策略完全不同的模式,也希望能为当地政府提供一个新的更新视角,即在保护原住民和区域文化的同时,又能带来长远可持续的效益。




QUESTION 5

J:对于您作品集中“recombiantion of times context”这一城市设计作品,能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该作品呢,设计中是怎样考虑城市与历史社会的关系的呢?

L:这个设计是我本科大四的一个城市设计。场地是在重庆的九龙坡,这里原来是重庆的货运车站以及储货厂房。“重组时间语境”的概念其实是想说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历史遗留,什么可以保留,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值得改造。这些历史产物承载着那些经历和见证过这里货运辉煌的人们的记忆,但是城市的发展一直都是动态的,今天的新事物会变成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也可以转变成明日的新事物。我希望在设计中构建一个可以让不同年代的人共享的城市空间。来自各个年代的人们的体验和记忆在空间里交织融汇,新与旧不再是线性时间上的更替,而是网状的交织。城市设计除了在城市物理结构和功能结构方面要做重点考虑之外,还应关注物质、精神、时间这三者的动态关系。




QUESTION 6

J:在你看来建筑设计是一个怎样的行业呢?建筑师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设计来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是生活状态呢?

L:建筑设计一直都是一个服务行业,我们是在设计产品,是在selling ideas。在学校里学习建筑,和从业之后的感受可能大不相同,会觉得建筑师在这个社会里的话语权其实并不多。我们所能做的并不是带来惊天巨变,而是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改变。可能只有科技更迭才会产生大的改变吧,在新的技术出现之前,我们的很多想法都还只能停留在纸上。

在英国,我所体会到的是建筑行业其实正在变得越来越具备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除了一些机构组织如RIBA,RICS等一直在业内强调建筑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之外,很多甲方也逐渐地意识到这些方面的重要性,我们也会主动向甲方提出一些除了商业利益以外的价值产出。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责任以及提出的新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在一步一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

QUESTION 7

J:谢菲尔德Part 2项目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呢?一般会有哪些就业选择呢?

L:我感觉谢菲尔德Part 2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还不错,我没有听说过有人毕业之后没有找到工作的。无论是选择在英国工作,还是到别的国家工作。毕竟谢菲在业内的口碑还是很好的。至于就业选择,主要还是看自己的喜好,大公司或者是小公司,参数化设计或者是传统一点的设计,项目类型等等,这些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毕竟找工作是一个双向选择,彼此合适,才是真的合适。

QUESTION 8

J:据我所知,你现在正在伦敦的一家事务所工作,能否为同样想要留在国外工作的小伙伴提供一些关于申请国外工作机会的经验呢?同时,在你看来国外的工作与国内有什么区别呢?

L:我当时找工作的时候一共收到了15家公司的面试邀请,我面了其中12家公司,包括像Foster + Partner,AHMM这样的大公司,也有那种十几个人的小事务所。最后选择了现在我所在的这家中型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小一点的公司同事之间关系可能会更加融洽,另一方面在小规模一点的公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类型的工作,相比较大公司而言,可能会收获更广的技能。大公司的项目尺度较大,类型丰富,但是英国的很多“大厂”也要经常加班,而小公司的项目尺度较小,类型单一,又不太适合职业技能提升。现在想想,能来我现在的公司也算是幸运了。我们的甲方有很多国际知名的IT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和零售企业,也有地方组织和私人业主,做的设计也很有趣。因为公司的层级制度比较少,我的任何设计想法都可以直接跟Partner讲。公司平时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薪酬在Part 2毕业生里算是给的高的。除此之外,我希望生活和工作能有一个平衡,这也是我决定来这个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天工作7.5个小时,几乎没有加班的情况。

英国这边每年比较集中的公开招聘一般都是在6月份,就是各个院校Part 2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这种大量招人的情况一般会持续到9月份。除了公司官网会发布招聘信息之外,在RIBA的网站里也有招聘信息,以及其他一些专门投放建筑招聘信息的网站。我对想要留在英国找工作的小伙伴的建议是要提前准备申请材料,经常check招聘信息,以及自己心里要大致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和目标,这样更有助于找到跟自己契合的公司。当然,我也有很多非Part 2毕业的朋友在英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至于国内外工作有什么区别,因为我在国内只在建研院和崔恺工作室实习过一段时间,这两个地方我觉得还不错,我没有体验过压力太大的工作环境。当然,加班在整个建筑行业都比较常见,这点一般不太容易避免。不过在国外的大中型公司有机会接触到全球各类项目,技术方面也相对比较前沿。

QUESTION 9
J:请问你的教学风格是怎样的呢?

L:我是一个比较细致的人,所以学生很多比较细小的问题,我都会指出来,虽然有时候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作品集整体效果。我比较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当学生有很多想法的时候,我会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分出主次,帮助学生最好地把概念转化成设计。当学生有时候想法停滞遇到困难,我也会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设计是没有唯一解甚至是最优解的,我们往往都是在众多可能性中选择最符合议题和目标的方案,当目标变了,解也就变了。我比较注重整体设计思路,从宏观策略,到中观策略,再到微观细节,自上而下应该是连贯的,并且设计概念应自始而终都应在设计中体现。至于设计风格和表达风格,无论是比较传统的设计还是比较激进先锋的设计,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喜好,我都会帮助学生表达和展现出学生自己的特色和能力。

QUESTION 10

J:除了建筑设计之外,你还有其他什么兴趣爱好吗?能否向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个更全面的老师呢?

L:在Lockdown期间,我的很多兴趣爱好都停滞了,现在还能坚持做的就是每天健身。无论你在疫情之前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疫情之后,你的兴趣爱好都会变成烹饪和撸猫。哈哈哈哈,开个玩笑。

我平时对室内,家具和珠宝设计比较感兴趣,偶尔也喜欢看看展,关注一些这方面的动态。非设计方面的爱好,比如滑冰和乒乓球,看恐怖电影,还有就是给朋友讲段子。哈哈哈哈。

更多导师信息可进入LAC STUDIO官网查看
http://www./teachers/
▲戳上方图片链接可查看其他导师采访录

推 荐 阅 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