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阳朔文物古迹

 探秘桂北 2021-12-18

文物古迹
  
新石器时代遗址 1960年,桂林市张益桂等在高田大坝岩、叫化岩发现新石器时代人 类活动遗物陶沙片、石器、螺壳化石等。1982年桂林市文物考察队和县文物管理所开展文物 普查,发现白沙镇扶龙村塘后山洞、葡萄乡下寨村英布山漏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片、打制 石器、动物骨骼化石、螺壳、蚌壳化石堆积层。
   古城墙址 〔熙平县城遗址〕位于兴坪镇狮子嵅内,建于吴甘露元年(265年),废于南 朝梁代, 前后共200多年。古城遗址群峰环绕,如天然城墙。遗址中残存的古砖古瓦碎片和 墙基仍依稀可见。“老屋宅”、“跑马道”的名称也还在群众中流传。〔归义县城遗址〕 位于白沙镇新寨村旁。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贞观元年(627年)废。遗址为正方形,有东、 南、 西3门。城墙为土筑,现存高约3米,厚约6米,周长约800米。城内现在除东北角有2户 人家和1个小果园外,其它开辟为农田,面积30余亩。〔古乐州城遗址〕在福利双桥村南 漓江边数十亩稻田之处。置于唐武德四年(621年) 。城南为白面山,北为双桥树,西北临马 头江。城墙土筑,除东西两段崩塌外,其余较完整,开东、西、北3门,城墙厚6米,高约5 米,周围长700米。古城北郊,现留存有有凿马槽10余个。传为当时的马棚。
   古城墙 元至正七年(1347年)始筑阳朔城垣,开四门。明、清两代继续增高完善东、西, 南、北城墙。民国拆城墙以筑碉堡,至解放前夕,东城墙保全,南城墙基本完好,西城墙仅 存一小段。当时县城东西约500米,南北约900米,居民不满300户。建国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使城区扩大数倍,面貌焕然一新。东城墙于1979年拆除,辟为旅 游停车场和滨江大道, 现保存南薰门和一小段城墙,青阳门照原样东移8米,城门上用钢筋 水泥结构改建帜江楼。
   故址
   中山纪念堂 1932年县财政拨款在碧莲峰西麓兴建, 占地350平方米,原为砖木结构 的聪层楼房,楼前为公共体育场。后因年久失修,日趋破损。1981年由自治区、县两级人民 政府拨款, 就地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正门上方刻留“中山纪念堂”5个大字, 一楼主厅为孙中山先生照片陈列室,中堂有孙中山半身塑像,上方刻有“天下为公”,左右 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遗训,下方刻《总理遗嘱》全文。1981年列为县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总理下榻处 座落于阳朔镇小学内,为砖木结构建筑, 南北座向, 176平方米。1984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纪念碑于前,碑下部刻“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一九二一年秋督师北伐,驻跸阳朔,在此演讲并下榻”。
   徐悲鸿故居 位于县前街,系一座三开间的砖木结构平房。1936年徐悲鸿游阳朔,有 定居碧莲峰下之意。李宗仁得知后,便买下此屋相赠。徐悲鸿住下后,自称“阳朔天民”, 并刻一朱文印章作纪念。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并扩建一座约60平方米的展览 室。
   进德新村 是爱国将领宋哲元所建。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宋以二十九军军长镇守北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部奋起抗日,受到蒋介石的严厉斥责,于是宋愤而解甲,携眷来阳朔访问 张国权,拟在城南凤呜村王家祖一带(今阳朔中学校址)筑室寄居。经张国权主持兴建砖木结 构平房十余间,命名“进德新村”。1939年,宋哲元去重庆,将全部屋宇、林园赠给张国权。后来,张又将新村转赠给阳朔国民中学作校舍。当时,广西省政府拨专款修一纪念碑,省主 席黄旭初亲题“嘉惠士林”四字。
   潘庄 是潘宜之所建。潘为湖北广济人,1932年来广西,被任命为广西国民革命军第 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政训处处长。1936年出巡阳朔,见青[山厄]渡一带山青水秀,风光绮丽, 遂在此建一别墅, 命名“潘庄”。潘庄建筑为二层楼新式“洋房”,面积约400平方米,有 会客室、卧室共20余间,室内陈设豪华富丽,金石、古董、字画琳琅满目。仅古瓷十八罗汉, 就耗资2000余元(银元)。还有停车房、荷花池、篮球场和各种果林。建国后,人民政府将潘 庄征收,改为阳朔县示范农场,今为县农科所。1984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堡 [天水寨]位于兴坪镇渔村后的马颈山,山势险峻,六峰环绕,中为掌平之地, 有两终年不涸水井,井水清澈,可供千人饮用。清咸丰年间,村人建寨时,取井水来自天然 之意,名天水寨。民国10年孙中山北伐经阳朔时,曾登临此寨。
   [小冲嵅石寨] 位于葡萄乡杨梅岭村,距县城约25公里,周围约7公里,用大片石筑墙连 结群山而成。寨墙厚4米多,分东、西、南、北四个大门。门高约3.3米,宽2米,均用凿平 巨石砌成。除东门倒塌外,其余尚完好。另有24个小门。寨内有两个小村庄,有一条地下河。据当地老人说,石寨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 
   [宋代“南蛮”酋长莫氏墓]在县南15公里的都乐山上第二坡间。莫五代时占据南丹州, 因入贡南宋朝廷,袭封银青持节南丹事。
   [国军中将军长黎行恕墓]在白沙镇旧县村大嵅雷公山脚。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沙烈士墓] 在白沙镇北面0.5公里的土岭上。1949年11月25日,中国 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2师解放阳朔县城,刘振山等8名指战员英勇牺牲。原葬阳朔公园屏风山 下,后迁葬白沙建墓立碑,墓碑正面刻:“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系中共阳朔县委会、阳朔县人民政府于1959年10月1日敬立。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1945年7月24日,国军光复县城,100余人牺牲。事后,在公园建 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六角形底座,塔身为六棱柱大理石结构,上部为三棱椎,高约 7米。塔上有汤恩伯、陈明仁等的题词。“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古桥 [仙桂桥] 在县城西8公里归义县城遗址南0.5公里处。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 年),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新修建。桥体结构是单拱石桥。跨度5.5米,桥长25.8米,桥 面宽4.16米,桥拱是9行单项石拱精妙排列而成,互不交错,结构独特,历时800余年仍保持 较完整,是目前发现的广西最古老的石桥之一。
   [遇龙桥]在白沙镇西部遇龙村,横跨遇龙河。为明永乐十年(1412年)所建。桥为虹式单 拱,用方石筑成,全长59.39米,宽5米,高9米,跨度18米。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 增建桥 上的石砌栏杆,长4.2米,高1.2米。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里桥] 原名正方桥,位于白沙镇观桥村公所正方村西350米处,系石料单拱桥,横跨 乌龟河上。始建年代无考。1926年被洪水冲塌,翌年重修,更用今名。全长30米,高10米, 宽5米。邑人赵元杰为重修作有碑记。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亭阁 [万云亭] 在今县城东青阳门外,临江石基尚存,建于唐初年。元延佑乙卯年 (1315年)县尹严敬就遗址改建文会堂。明成化年间知县杨纲重修,改名读书楼。民国25年, 县长杨人杰因故址近江,易被洪水冲坏,改建墙城上,距原址20步。亭已无存。
   [仙人亭]在兴坪镇狗牙寨村孨山顶上,内有石桌。相传在唐代有一刘道人在此亭中弹琴。曹邺有《听刘道人弹琴》诗。
   [东山亭]在福利镇东郎山下,于民国15年为东区(福利)绅商集资修建,砖木结构,宽敞 明亮,存有碑序、碑文和对联,为前清邑人莫永成撰书。今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山亭]在福利镇东侧狮子山下,民国18年冬季捐资兴建。门额上题有“狮山亭”3字, 一门联语:“狮有雄才谁敢侮,山多灵蹟客常来”,系曾任信都县长、阳朔县长邑举人莫自 逸撰。
   [古风亭] 在福利镇往兴坪镇7.5公里的古道旁,建于民国18年。门上有联语:“古往今 来到此间谈今论古,风调雨顺入斯地避雨乘风”。
   会馆 祠堂 [江西会馆]一新一旧,新旧相邻,座落县城西街中段。新会馆又名石阳 宾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建国后改建为粮食局。旧会馆始建年代无考,有头门、 大厅、 后殿三组建筑, 占地1000平方米。头门建有戏台,两厢为厢座,中间为正座看台。1964年拆去头门及厢座,重修大厅和后殿,基本保持原有风貌。“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总 工会和文化馆先后驻入。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会馆]座落县城西门附近,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有大门、前厅、后殿三组 主体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上镶有“禹王宫”石刻碑额,内有戏台。农历六月初六, 旅(客)居湖南籍同乡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举行盛大集会。1950年后作粮仓,1975年县 文艺宣传队驻入,拆大门、中厅建宿舍,现存后殿。
   [粤东会馆] 座落县前街,双月桥附近,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兴建,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重建,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头门、中宫、后殿和关圣帝殿等主要建筑,规模宏大, 工料精坚,耗资不下三千金。曾用作商会会址,1953年作文化馆址,1976年已全部拆除,改 建县文化局和教育局。
   [覃家祠堂]在高田乡朗梓村,建于清末。为青砖木材结构,青砖全部磨光后砌墙,屋檐 用瓷瓦装饰,堂内四壁雕龙画凤,工艺精良,历时40年竣工,规模为全县家祠之冠。
   庙宇寺观 [兴坪关帝庙]位于兴坪镇老街,现兴坪小学处。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 有武圣宫戏台,台前沿板有五幅木质浮雕,分别描绘传统戏《五代荣封》中的《仙姬送子, 满门荣封》,《古城会》的《关羽斩蔡阳》,《泗盟山》的《李元霸举双狮》,《活捉子都》 的《颖考叔举鼎夺帅》,《高旺进表》的《夫妻相会》的场面。1944年,兴坪战时青年服务 队在此成立、活动。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太庙] 位于县城东北部43公里,兴坪镇大源上茶花岭村附近。建予清道光五年(1825 年) ,有大门、小殿、大殿三组建筑,祀王母,习称女性菩萨为太太,故名。原塑有王母及 其他大小塑像70余尊, 为县内较大的古庙之一。1945年2月2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桂东北人 民抗日游击纵队临(桂)阳(朔)联队在此庙宣布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现仅存遗 址和大铁钟。
   [龙尾庙]位于福利镇龙尾岭东南山腰。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分大门、前殿、正 殿三部分。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1936年三次修缮。因地处龙尾瑶山, 名为龙尾庙,又以瑶族同胞祭祀盘古王,也称盘古庙,现已破败,塑像俱毁。
   [文庙、武庙]座落县城菜市旁,文、武两庙相邻。文庙即今印刷厂所在地,武庙即今县 防疫站新址。文庙祀孔子,武庙祀关羽,过去春秋二祭,为封建时代尊文尚武的“圣地”。
   [鉴山寺]鉴山古寺建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为县最古之寺。宋元明清各代均有重修。明洪武年间设僧会司, 香烟极盛一时。寺前临漓江,风景绝佳。民国5年废寺建楼,遂更名 “鉴山楼”,今楼为1904年所重修。
   [龙跃寺]在县城西龙跃岩前,寺址已毁。寺后龙跃岩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邑孝 廉莫之先有七律“苍虬雾拥千层峦,石窦玲珑万壑寒;日影摇天藤蔓合,风涛入树鼓钟残。巨灵玉掌何时■,大地金声此日看;龙女香花空色相,林中鹦鹉涧中兰”题于其上。
   [天后宫]在福利镇。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近河岸砌石墙,高4米多,长30余米, 宫门前建龙母亭,左侧有石板桥,右有奎星楼。门头已被拆除,仅存大殿。
   [腾蛟庵] 在兴坪镇西南2公里葫芦山的蛟头岩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童大成 创建,因蛟头岩而得名,几经修缮,庵堂尚存。庵外左侧的腾蛟桥上有碑记载修建始末。此 庵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帮位。

史方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