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犀牛角的代替

 happymanlla 2021-12-18
  1. 代犀散--出于 唐云《走近中医》

    犀角与玳瑁治疗血分证所造成的血热、血瘀以及神志失常,中医上有一味很重要的药物,那就是犀角。犀角,即犀牛角,唐代《药性本草》认为犀角具有“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乱语”等症。犀角之所以具有这些功效,全靠犀角本身所具有寒凉的特性。 …… 我曾听父亲讲过关于犀角的事。父亲说,他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犀角做的小碗,这个碗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在炎热的夏天,放在这个碗里的食物过上两三天都不会馊腐。当时我也觉得很神奇,一个小碗,竟然可以起到现在的冰箱的作用,真是不可思议,现在想来,这就是犀角具有的寒凉特性的一种反映吧。犀角这种很强的寒凉性能决定了它能够起到凉血清心的效果,故而成为治疗温热病血分证的一味重要药物。但由于犀牛是国家保护动物,犀角已被禁止作为药物来使用,现在多用水牛角来代替。但我在翻阅历代“本草”时也发现,水牛角药性比较平和,虽然有去热解毒的功效,但缺乏犀角这样强烈的寒凉性能,所以无法达到凉血清心的效果,这在历代“本草”关于水牛角的主治记载上可以得到证实。如《名医别录》认为水牛角可以治“时气寒热头痛”,《日华本草》认为水牛角可以治“热毒风及壮热”等。这些病症无非相当于温热病的卫分证或气分证,而要在血分证上使用,则水牛角似乎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药物来替代犀角呢?去年我因为要点校《握灵本草》,又把《本草纲目》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这次通读,我发现了一味功用更接近于犀角的药物——玳瑁。玳瑁生于海中,属海龟科,一般长度为0.6米左右,大者可达到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上颌钩曲,背上的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向平铺状,表面光滑,具有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性强暴,以鱼虾海藻等为食,中药上所用的为其背甲。李时珍认为本药“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可以“镇心神”,治疗“伤寒热结狂言”。根据这个发现,我在临床上常用玳瑁、银花炭、莲芯、连翘四味药组合,取名为“代犀散”,用于血分证的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水牛角,可供大家参考。 ——摘自唐云《走近中医》第十八章:温热病杂谈

    玳    瑁
        玳瑁暗褐为甲片,内布条纹外花斑,
        坚韧角质半透明,清热解毒与平肝。
       [来源]  为海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L)的甲片。
       [产地]  产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及西沙群岛等地。
       [采收]  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干燥。
       [药材形性]  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cm,厚O.15-0.3cm。边缘较薄,中间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井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味微咸。
        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炮制]  锉末或磨成细粉;或用温水浸软,切成细丝晒干。
        [成分]含角蛋白、胶质等。
       [性味、归经]  甘咸寒;入心、肝经。
       [功用]  平肝熄风,清热解毒。用于肝阳上亢,眩晕头痛;高热神昏,痉瘸抽搐,谵语烦狂;疮癌肿毒,痘疮等。
       [处方名]  玳瑁  ,毒瑁  碡瑁
       [用法、用量]  磨汁或锉末服,每次1-3克;或以丝片另煎汁冲服,3-6克;或入丸散剂。
       [保贮]  置干燥处,防尘。
       按:  1.本品功似犀角及羚羊角,然力弱,加大剂量,可代之。  2.对本品的炮制,目前各地有以滑石炒烫,目的是便于粉碎。但经炒烫后,能使大部分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破坏,失去原药的性能。故入药应以锉末或磨汁冲服为宜。按《本草衍义》云:“碡瑁,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与生熟犀其义同。”亦即此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