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说明事业组织发展方向、定位与转型的关联性,及其重要性。 一、定位 所谓「定位」,系指「专属特定的位置」。 「定位」,代表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说,若一个生命被赋予「定位」,就代表这个生命,有其存在的专属空间。若是「定位」变得模糊或逐渐消逝,就代表这个生命,存在的机率越来越低。
事业组织发展定位之所以需要不断转换,主要是为完整「组织发展生命历程」,详细说明请参阅《组织本体.第一章》。 二、转型 转型(Transformation),或称为「转化」,原本为细胞生物学专有名词。 广义而言,所谓「事业组织转型」,系指事业组织因应当下环境与况状的变化,而作出的所有改变。 狭义而言:
所以,「组织转型」的本质,系为完整组织生命发展,而不断找寻每个当下的最佳发展机会与空间。 因此,「组织转型」,不单单只是组织获利与否的问题,而是组织生命发展的问题。若只专注于追求短期获利能力,组织生命发展必然短暂。 三、精度 所谓「精度」,系指组织发展定位的正确与精确程度。
因此,「组织定位」不能只是「求有」就好,也不是组织领导人跟风仿效或随便想一想就行,而是要讲求正确度与精确度,以找到组织生存及发展的独有空间。 四、空间 每当提到「组织发展空间」、「组织生存空间」等概念时,大多数人都会直接想到「市场空间」。但「组织定位」与「市场定位」两者虽有所关连,却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 虽然找到组织生存所需的「市场空间」很重要,但找到组织本身最适合的「发展型态」更重要。也就是说,组织本身要以何种型态进入市场,在何种时机进入何种市场,以取得最佳发展机会,才是关键。 至于进入市场后要主攻哪些客户,则属于「市场定位」。与「市场定位」关系较密切的,还有「企业形象定位」。 总而言之,「组织定位」是组织存在的根本,而「市场定位」是组织发展的目标,「形象定位」则是组织品牌在顾客心中占据的空间位置,三者关系密切,但概念截然不同。 而「组织定位」,又可分为「组织阶段发展定位」(俗称「长期定位」)及「组织型态发展定位」(俗称「中期定位」)、「组织业务发展定位」(俗称「短期定位」)。 ![]() 五、责任 谁应该负责为事业组织找方向?董事会成员?组织领导人?最高执行官?市场部主管? 盖瑞.哈默尔(Gary Hamel)认为:
诸如董事会、理事会等「组织最高决策团体」,大多未能将事业组织本身视为独立个体,所以就透过集体决策的模式,牵着事业组织的鼻子,往「组织最高决策团体」的共识来发展,然而,却往往与组织既定的发展进度与方向背道而驰,这种矛盾状况,每天都在上演。 又如笔者过去担任新兴产业的企划部门主管时,就曾协助公司判断「组织定位」,但当时全凭自身对公司及市场的了解。之所以会只由一个部门主管来判断未来「组织定位」,主要是因为更高阶的主管,全部都是新上任,且皆非来自本业。 甚至有很多非市场行销部门出身的新组织领导人,完全缺乏组织转型经验,根本无法为事业组织找到未来新方向。 大多数事业组织都缺乏有能力找到新方向的人,但有些事业组织则相反,执行长、营运长、行销部经理、产品经理等「经营团队」成员,对于事业组织发展未来方向,各个都有自己的看法,反而更让事业组织的发展,如同多头马车。 不是没人有想法,就是想法太多难有一致共识,这是事业组织因应转型时,最常出现的两种现象。 六、方法 所谓「方法」,系指找寻「组织发展定位」及「组织发展模式」的方法。但若要找到「组织发展定位」及「组织发展模式」,则必须先找到「组织发展最佳方向」,有了明确的「组织发展最佳方向」之后,就能找到「组织发展定位」及「组织发展模式」。 身为组织领导人,如何帮事业组织找方向呢? 在过去,要判断「组织发展最佳方向」,大多依靠组织领导者个人的杰出观察能力。但是,每当「组织领导人」努力搜集事业组织发展资讯,认为足以了解事业组织的发展方向时,却通常已经又到了下一个事业组织转型时间点,过去累积的资讯又瞬间变成历史资料。也就是说,「组织领导人」对事业组织发展方向的了解,总是落后于事业组织生命发展实际进度,且不知其所以然。 所幸,西元2012年10月,笔者以近三十年的传统数术研究与程式设计经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发出适用于所有事业组织的发展脉络演算法「21CEDFAR」,并开发出「事业组织转型通用定位导航AI:CEDFAR」。经过多年的个案学习与不断调校后,终于可以呈现给所有想要提早因应「转型」的事业组织领导人。 虽然使用「事业组织转型定位导航AI:CEDFAR」之「组织转型最佳方向分析」,最终还是要由事业组织领导人依照实际情况,选择「组织最佳发展定位」,但已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转型方向决策产生错误的发生机率。就如同使用车用卫星导航系统一般,能引导驾驶抵达正确的方位及最近的位置,至于乘客最终要到哪个门号、哪一层楼及哪一室,则是乘客自己的选择。 意即透过「事业组织转型定位导航AI:CEDFAR」,能基本保证「事业组织转型」在大方向的正确性,剩下的只是定位的精确度与独特性的问题。最棒的是,可以提前知道组织发展方向转变的明确时间点,以尽早准备因应方案。并且能大幅降低事业组织因应转型的成本,让组织转型不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 此外,笔者于西元2021年6月,正式发表已酝酿多年的「组织转型三阶式分析法」,透过此方法可以精准获得:
也就是说,自即日起,中小型事业组织也能预先掌握自身转型时机,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延长事业组织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