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学院、上海市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开端与终结:孙甘露与80年代先锋文学的命运”暨孙甘露作品系列出版研讨会日前举行。著名先锋作家孙甘露二十年创作成就、小说散文代表作四卷本近日由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异军突起,一批敢于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纷纷创作出代表作,吸收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融合时代精神,奠定了先锋文学流派的根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孙甘露,无疑也是先锋文学潮流中独具个人风格的一支。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名于八十年代中,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小说集《访问梦境》,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图文集《上海的时间玩偶》和记录片作品《上海:此地是他乡》等,另有电影电视作品等多种。其作品有英、法、日、俄、意多国译本,单篇作品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学选集,以先锋派行文著称。这次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的四卷本为:《呼吸》《忆秦娥》《我是少年酒坛子》《上海流水》。 孙甘露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对传统文学行文样式进行特立独行的颠覆——作为当代语言实验最偏激的挑战者,孙甘露把写作变成一次“反小说”的修辞游戏。他的故事既没有起源,也没有发展,当然也没有结果,叙事不过是一次语词放任自流的自律反应过程而已。在孙甘露的叙事中,那些随意而破碎的幻想经验依照写作主体的情感深化和形而上的存在体验转变成语式的构造,对时间的永恒性与存在的瞬间性的哲学思考,以文学语式的方式被书写。 二十年之后,当“先锋文学”和“八十年代”一起走入当代文学史,当王朔指着当代作家的名号一一批判,孙甘露却独幸免于他的冷潮热讽,而被誉为“当然是最好的”,“他的书面语最精粹,他就像是上帝按着他的手在写,使我们对书面语重新抱有尊敬和敬畏”——如此高的评价背后究竟蕴涵着怎样的作品,这些作品和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潮流究竟又有什么样的渊源,对今后的文学发展道路有怎样的启迪——这些问题正是是次研讨会想要讨论的主题。 今年从上海的九次党代会“努力建设文化大都市”,到党的十七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日前提出“上海再现文化码头”,都体现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党的十七大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海九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努力建设文化大都市,“着力促进学术创新、艺术创新、产业创新,努力打造创意之都”。 上海要再现文化码头,重振文化“半壁江山”,构建世界文化之都。这个码头,承载的是中华乃至世界一流文化,托起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与文明,吸纳一切优秀文化,推动原创文化发展,共享世界文化成果。它缔造的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和窗口,为文学创作展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家如何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生动记录上海历史发展的脉络,抓住中央关于文化发发展大繁荣的机遇,进一步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原创能力,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推陈出新,“多出优秀作品”,“多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的大众读物:普及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旅游、健康等生活类读物”,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使上海再现文化码头、重建文化之都。 值此上海书店出版社汇集著名先锋作家孙甘露二十年创作成就、出版孙甘露作品集四卷本之际,“开端与终结:孙甘露与80年代先锋文学的命运”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5日在上海召开。同济大学校长裴刚,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昕,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陈村,著名学者、作家孙周兴、陈子善、蔡翔、马原、郭春林、罗岗、张献、程永新、杨斌华、程德培、梁文道、小宝、沈宏非(以当天实际到会为准)等众多专家出席并参与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