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争时期能用战友的遗体挡子弹吗?104岁老兵说出了实情

 旧时楼台月 2021-12-18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在热兵器时代没有来临之前,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的霸主国家,但是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当中国的大刀长矛碰上了英国的洋枪洋炮,很不幸的是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摩擦出激烈的火花,由于距离和速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中国被迫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被侵略的屈辱史”这句话已经老生常谈将近200年的时间了,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面前,人类还不算太过于渺小;但是转战于充满了枪炮炸弹的热兵器时代的战争面前,那人类可就凸显不出任何优势了,便会显得异常渺小

热兵器时代的来临,宣布了战争当中“人多力量大”的结束,两国对战或是两军对垒再也不是以人数为主要参考条件了,如今已是科技军事上的真正较量。

就拿我国的抗日战争而言,中日双方的战争伤亡比为1:6,这个悬殊的差别意味着什么呢?那便是科技在军事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面对着敌军迎面而来的枪林弹雨,眼前的掩体已被夷为平地,在没有任何外来掩体的前提下,可以拿战友的身体用来挡子弹吗?




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一位老兵的时候,数年来沉默不语的老兵终于发话,他表示在他历经的战争当中战友的遗体能够挡住子弹,但这个经历也让这位104岁的老兵沉默了将近半个世纪。本来老兵是不愿意向外人透露的,可在记者的耐心询问下,他还是张开了嘴。

这位老人名叫贾善明,于191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的通许县。祖上几代均以务农为主要生计,贾善明的父亲也不例外,但等到贾善明到了上学年纪的时候,他的父母也并没有因为经济拮据而放弃他的学业,由此便开启了为期数年的私塾生活。

在贾善明17岁那年,正逢爱国英雄吉鸿昌壮烈牺牲,当时全国人民都了解吉鸿昌的壮烈事迹,而吉鸿昌也在那时成为了贾善明心中的爱国楷模。1936年,从中学毕业的贾善明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军入伍,他特别反感抗拒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

十八九岁就参加部队走上战场,这种现象发在当时并不少见,而且还有很多没有上过学的孩子在刚过10岁的时候就进入了部队。贾善明刚加入部队不久就被拉到了郑州训练,在新编的队伍当中,贾善明的年纪并不算很小。

因为上过中学的缘故,再加上贾善明有一股蛮力劲,所以部队上便将他安排到了机枪组。据贾善明回忆,他进入部队拿到的第一把枪便是马克沁机枪,同期参军入伍的很多战友都是三八大盖和小米加步枪起步,只有他一个新兵蛋子没经过训练就进入了机枪组。




很快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便来临了,当时贾善明已经能够很熟练的使用机枪射击了。面对着日军的强烈进攻,贾善明所在的队伍(李仙洲部)主要负责驰援南口,虽然在上战场之前首长并没有交代人在阵地在,但却很严厉的声明到只许前进,不许后退。

当战争于下一秒来临之际,中日两军士气都很高涨,毕竟当时已经迎来了全民抗战,国共两党也协商一致枪口对准外来侵略者。对于贾善明而言,这是他历经的第一次重大战斗,虽然内心也忐忑万分但能够用机枪突突日本人想想还是蛮激动的。

战争前期双方一直处于僵持状态,但没过多久日军的飞机便率先轰炸了国军的后勤部队,贾善明介绍道,眼前一片血肉横飞,他亲眼看着端着饭的伙夫顷刻间被炸死。激烈的战争依然在持续着。

贾善明主要负责的马克沁机枪,枪身足足有一米多长,枪体重量得需要三个人才能搬得动。每当国军步兵部队发起进攻时,贾善明就守在正地控制机枪扫射来掩护战友冲锋,密集的火力点让贾善明很快就暴露在敌人的炮口和飞机之下,几轮炮击和扫射过后,贾善明身边的战友无一幸存,身体周围的掩体也被炸弹夷为平地。




面对敌人发起的又一次进攻,团长急红了眼也没有办法解决掩体的问题,最后只能下命令说用战友的身体挡子弹,当时确实没有办法,贾善明只能把三四个战友的尸体堆在自己面前,然后从他们身体之间的空隙对外扫射。

可是即便如此战友的肉身掩体也不是密不透风的,经过敌人三番两次的密集扫射过程中,躲在遗体身后的贾善明最终不幸被流弹击中休克倒地,幸亏战友们将他及时地送到了战地医院,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贾善明总会悲恸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