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 黄子靖,青年工人。不知爱身,恣意情欲,又因劳动不节,以致精神不固,心火妄炎,夜不安寐,寐则梦遗,头晕身倦,气短息低。诊脉尺寸皆虚,左关独弦而细数,口苦心烦,有潮热,小便黄等证象。 所谓肾水亏于下,君火炎于上,劳倦伤脾,肝气横逆,故水愈亏而火愈旺,肝愈逆而土愈虚,水火不济,升降失调,而梦遗之证成。张石顽有云:“梦遗为肝热胆寒,以肝热则火淫于外,魂不内守,故多淫梦失精。”张景岳亦曰:“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凡少年色欲之人,或心有妄想,外有妄遇,以致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则水不藏而精随泄。”此二节阐述水不上交于心,而君火妄动,肝火又助之为虐,如是则梦妄生、水下泄矣。 惟患者羸孱如斯,为救眉计, 先用金锁固精丸、安神丸合剂(改为汤服), 固精宁神,滋阴清火,以治其标。 三剂,烦热口苦悉退,而夜梦犹多,遗无虚夕, 再进固精丸(改汤), 菟丝子、韭子 五味、桑螵蛸、白石脂、 牡蛎、龙骨、 茯苓等, 又二剂, 不唯未少减,而遗尤甚, 因知固之无益也。 忆及张氏“精之主宰在心”之言,虽遗精有关肝肾,徒事固肾平肝,则不若侧重乎心,心君得养,火不妄炎,下交于肾而得固,水上润以涵木,相火安位,能为君助而不致悖逆以为患矣。 改处清心饮: 干地五钱, 党参三钱,甘草一钱 当归三钱 茯神(辰砂拌)四钱,枣仁四钱,远志钱半, 莲肉四钱, 黄连八分。 水煎服,日二剂, 三日无寸效,精遗如故。 因思金匮桂枝加龙骨牡蛎有治失精之明文,玩味其方药, 此属心阳之虚并水气上逆之患而与上方之唯一补养有间。且桂枝汤原在调和营卫,如易其分两,则可变而为益阳和阴之用,加之龙牡鎭心安神,核于本证殊可适应。药用: 桂枝钱半,白芍五钱,甘草,大枣各三钱,生姜一钱, 龙骨,牡蛎各六钱, 茯神五钱辰砂末(另冲)一钱, 以为鎭降宁神之助。 首二剂效不显, 三、四剂力乃着, 梦少能睡,遗可稍间,三数日不等。 除仍服原汤外,早晚用莲心、金樱子煎汤,送服妙香散?五钱,以增强鎭心固精力量, 半月精不遗。 嗣后当固其本, 拟归脾汤配吞都气丸, 持续一月, 神旺体健,大异畴昔。
虚劳 陈君××,年青而酖酒色,因此撄重恙, 病由肾虚于下,气亏于上,证见体倦懒言,动则气喘,肌肉消削,神疲骨立,尤其畏寒特甚,虽盛夏犹衣裘,头戴棉帽,逾于稀龄老人,而且夜间盗汗,咳嗽痰多,幸能食安眠。 本证肺气既损,而肾元尤亏,由其气短及畏寒知之。 《内经》逆调论云:“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素肾气胜,以水为事,……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如此阴阳两亏之证,原属难治,惟其人年尚轻,眠食佳,大便如常,脾胃机能犹健,脏腑尚得精微之奉,乃病笃中一线生机,而许其可治者以此。 谓曰:“君病不可专恃药力,而身心修养实为先着,离家庭,远房帏,择地静养,再进适当药饵,调和阴阳气血,缓以图功,庶乎有济。” 陈君遵嘱,另辟一室,独居静养。 诊其六脉细微,两尺尤虚,诸证则如前。 当为灸足三里、肾俞、关元、气海诸穴, 药用四君子汤 黄耆、 枸杞 远志、 等平补, 并嘱早晚静坐以养身心,练太极拳而和气血,一切以愉快心志为原则,期约三日一往诊视。 月余,行动已不甚喘促,大有好转之象。 先用拯阴理劳汤?加浮小麦、熟地黄, 水煎服。早晚开水冲服妙香散,停用灸法。 经月精神转佳,纳旺心宁,咳减,盗汗止,肌肉渐生,而仍畏寒如故, 是阴复而阳尚衰,当以扶阳为主, 原方加附子及龟鹿二仙胶。 又一月,饮食增进,神旺喜言,步履甚健,畏寒大减,帽可取,裘可脱,诸证悉平。 改服归脾汤,淡盐开水日送肾气丸两次, 半月不再畏寒,神焕肌腴,大异畴昔, 后以左归饮与还少丹?(改汤)间服调养,巩固疗效。 归家之日,人多不识云:夫以如此沉疴,竟半年获起,虽医药之适宜,实静养之功为多。 古谓:虚宜补,劳宜养,而养之一字,尤堪再三玩味,关键在此,岂可忽乎哉!
妙香散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 出处来源《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人参、炙甘草、桔梗、黄芪、山药、茯苓、茯神、远志、辰砂、木香、麝香。 功效主治:益气宁心,安神镇惊。治心气虚衰,神志不安所致惊恐悲忧,心悸不寐,健忘遗精,自汗,头晕目眩,饮食无味,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方解:方中主药人参大补心脾之元气;辅以黄芪、山药、茯苓、甘草增强补气作用;木香疏畅气机,以防补气而生气滞;桔梗宣肺疏气,使补气无气滞之弊;麝香开心窍,远志、茯神、辰砂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宁心,安神镇惊之功效。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心气虚衰,神志不安的方剂。使用时,可加龙骨、牡蛎,以镇惊安神,涩精止遗。用于心律不齐,更年期综合征,胃神经官能症属心气虚衰者。 现代制剂:散剂。 用量用法:口服,每次6g,一日3次,温酒调服或开水送服。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本方歌诀:妙香芪参山麝苓,桔草辰砂木远神,心气虚衰神不安,益气宁心镇悸惊。
龟鹿二仙胶的标准配方与用量 【方剂出处】明·《医便》 本方又名"龟鹿二仙膏""二仙胶""龟鹿二胶". 【标准配方】鹿角十斤(5000g)龟甲五斤(2500g人参十五两(450g)枸杞子三十两(900g)上药熬制成膏.每服初起一钱五分,十日加五分,加至二钱止,空心酒化下,常服乃可(现代用法:初服酒服4.5g,渐加至9g.空腹时服用). 【作用与功效】功效滋阴填精,益气壮阳.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久不孕育,舌淡苔白,脉缓弱.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贫血症老年性痴呆、男性精液异常等病症. 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加味龟鹿二仙胶治疗40例,与司坦唑醇(康力龙)治疗40例对照,疗程为6个月.以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为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7.5%.(《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第5期) 2.老年性痴呆治疗60例,与吡拉西坦(脑复康)治疗60例对照,疗程半年.以智力恢复,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及CCSE、FAQ的评分作为判定疗效的标准,结果:治疗组基本恢复8例,显效6例,有效30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3.3%(中医研究》2007年第10期)3.男性精液异常治疗60例,疗程3个月,以精子成活率、活动力和精子密度检测为疗效评价标准,三者均有改善.(《陕西中医》2005年第3期) 【按语】本方为阴阳并补之剂,鹿角胶温肾壮阳,益精养血,龟甲胶填精补髓,滋阴养血,俱为血肉有情之品;人参补元气,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本方阴阳气血并补,先天后天兼顾,峻补精髓,益气壮阳.临床常用于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脾胃虚弱而食少便溏者不宜;阴虚而有内热之症者亦不宜. 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青春期崩漏、血小板减少症绝经后妇女不稳定型心绞痛、自发性气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证属真元不足、阴阳两虚的病症.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改善骨代谢、促进生殖发育、恢复损伤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免疫、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地柏散 【处方】 地柏半两(炙令黄色),玄参3分,川升麻1两,牛蒡子1两(微炒),犀角屑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瘰疬经数年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前以温水调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六
地柏清肠汤 【处方】 鲜生地6钱,生侧柏叶4钱,银花2钱,茜草2钱,赤芍2钱,夏枯草2钱,血见愁2钱,紫葳花2钱。 【功能主治】 凉血泄热。主肠热,粪后下血,鲜红光泽,成色深紫,或有凝块紫亮者。 【用法用量】 先用鲜茅根、生藕各2两,煎汤代水。 【摘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引胡在兹方
地奥心血康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黄山药DioscoreaPanthaicaPrainetBurkill、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Makino的根茎提取物。 【性状】 本品为浅黄色或浅棕黄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有吸湿性。本品在甲醇或热乙醇中溶解,在水中略溶,在乙醚中不溶。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或痛等症。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0~200mg,一次3次;或遵医嘱。 【贮藏】 密封。 【摘录】 《中国药典》
抵圣丸15 【处方】 木香半两,丁香20枚,乳香(研)1分,莳萝1分(炒),阿魏(汤化,去砂石,干)半分,槟榔(锉)1枚,桂(去粗皮)半两,荜茇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巴豆3枚(去皮心膜,出油尽)。 【制法】 上为末,用粳米饮或饭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食后生姜、盐汤送下。如痛,服7丸,内嚼3丸,烧生姜、盐汤送下;温酒送下亦得。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抵圣丸14 【处方】 麻黄(去节)2两,黑牵牛子1两(半生,半微炒),芫花1两(醋炒),羌活1两,人参1两,肉桂1两(生)。 【制法】 上为末,用好香豉1升,水2升,煮讫,一半去豆豉,用汁再熬成膏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伤寒、温病、热病、时行病,传入三阴候。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葱白、豆豉煎汤1大盏,嚼下。或吐或下即愈。若有燥粪候,难通者,以朴消1钱,腻粉半钱,同1丸研化,用蜜水调1盏服之,立通。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方》
抵圣丸13 【别名】 抵黄丸 【处方】 硫黄半两,密陀僧1分(烧通赤),白矾灰半两,寒水石2两(烧通赤)。 【制法】 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久患赤白痢。 【用法用量】 抵黄丸(《普济方》卷二一二)。 【摘录】 《圣惠》卷五十九
学中医:治则与治法——虚实补泻(3) 用补法当虑实实,夹邪气实不可妄补,或过补而留邪。审正气虚在何处,有无余邪,或补泻兼施,或补而勿过。 观仲景诸补法,多补而不滞,通补兼施。如炙甘草汤以地黄、麦冬、人参、阿胶、麻仁、大枣为补阴之体,即以桂枝、生姜为通阳之用;八味丸重地黄,山茱萸、山药为滋补之体,即轻茯苓、丹皮、泽泻为泻浊之用,还妙在少用桂、附生少火。 又如大黄䗪虫丸之“缓中补虚”,即以泻药峻剂之体,为丸缓服为补药之用;茯苓饮治虚而气满不能食,补虚用茯苓、人参、白术,即用枳实、橘皮、生姜消痰气而治满。 又如四君子补而呆滞,异功散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之益气健脾,即用橘皮行气;六君子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加半夏、陈皮化痰,若痞满即加木香、砂仁而成香砂六君子;归脾汤用黄芪、白术、茯神、人参、桂圆、远志、枣仁、甘草之补,即用木香之行气,这叫通补法,所谓补而不滞也。这些配伍用药体例,都说明了补法常无尽补,往往补而兼行、兼通,才灵动而不呆板。 常有虚实之病候俱有者。如病本来为邪气实,当汗、当下,而治疗失去法度,或用药过剂,而伤正气,病尚未除,又加虚候,这就是实中兼虚,治疗的法则当泻中兼补。 如果虚甚者,不得已则必须先顾虑正气之虚,当急补之,如过汗漏不止而伤津,阳气外泄,当急固阳气而守津液,如桂枝加附子汤便是其法。 若素阴虚阳盛而感召外邪,两阳相搏,邪从阳化,变为实证,就是虚中夹实,则此时邪气实就成了主要矛盾,治疗如果不用清凉就不能解除热邪,热邪不解必然内结,治疗也不能不顾先前之阴虚,治当从缓或兼以养阴。 一般来说,素虚而感邪,治当去邪为急,顾虚为缓,邪不解则不受补,妄补则助邪气,导致实者更实,虚者更虚,况且平素之虚,也非急补而可就。 如附子泻心汤,以大黄、黄芩、黄连泻实,即以附子温脏;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泻实,即用炙甘草补中。 阳明内实,循衣摸床,微喘直视;少阴病自利清水,口干而燥,都泻之以大承气,是为急下而保津液,即以顾护正气而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