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日本海军最后的全能武士——夕云级驱逐舰

 新用户96678911 2021-12-18

文森法案与丸计划

早在1934年日本宣称限制海军军备的《华盛顿条约》与《伦敦条约》到期后不再续约时,美国国会也通过了由众议院卡尔·文森和参议员帕克·特拉梅尔联合提出的海军扩张法案。该法案的全称是《有关建造达到华盛顿及伦敦条约海军船舶的法案》,一般简称为“第一次文森法案”,内容是建造黄蜂号航母、1艘重巡、5艘轻巡、64艘驱逐舰、26艘潜艇,共计97艘21万吨战舰

1937年两大条约失效之后,作为对日本“丸3计划”的回应,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8年海军扩张法案》,史称“第二次文森法案”。该法案的扩张规模更大,包含了3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2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在内共计46艘26万吨战舰

有来无往非礼也,为了应对美国的“第二次文森法案”,日本又制定了“丸4计划”,该造舰计划长达6年,从昭和14年(1939)开始到昭和19年(1944)结束,共建造舰艇80艘。在“丸4计划中”,有航母信浓和大凤、轻巡阿贺野和大淀,此外还有18艘甲型驱逐舰。这18艘中除了6艘阳炎级,剩下的12艘就是阳炎的后继型号夕云级(此外还有8艘来自“丸急计划”的追加)。

文章图片1

丸4计划中的轻巡阿贺野

文章图片2

丸4计划

文章图片3

丸急计划

从1939年9月二战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海军实施了3次“出师准备计划作业”,其中与1941年8月的第二次出师准备配套的是丸急追加造舰计划,该计划以中小舰只为主。

夕云级的改进

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虽然算是一个新兴列强,但是由于才崛起不久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再加上岛国面积有限资源匮乏,所以根本没条件像美国一样在海军装备研发上做各种尝试。这种局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新式战舰往往只能在老式战舰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因此日本海军虽然重巡、轻巡、驱逐舰级别众多,可大多数同类舰只外观都极其相似。作为阳炎级后续型号的夕云级,外观与阳炎高度相似也就不奇怪了。

文章图片4

夕云级线图

文章图片5

阳炎级线图

夕云同阳炎外观的唯一区别在于舰桥,其他基本上是一模一样。夕云级为了容纳更多的指挥系统和指挥人员,对阳炎较为狭窄的舰桥进行了扩张,外观从下段开始向外扩张展开,从前顶部开始向后方倾斜,显得流线感更强。

文章图片6

电脑制图的舰桥细节

文章图片7

夕云级清波号,注意舰桥形状

文章图片8

阳炎级岚号,注意舰桥形状

假如你认为夕云级只有这一点改进,就有脸自立门户独立成级,那也太侮辱造船本务部的节操了。夕云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守旧,可还是有些新鲜内涵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地一一道来。

第一,阳炎级虽然设计航速是35.5节,但实际上部分舰只公试时最高航速连35节都没达到,这些舰只后来将舰艉延长了0.5米,并对螺旋桨进行了调整,最高航速才达到了35.5节。夕云级在建造之初就吸取教训也对舰艉进行了延长

第二,虽然日本海军从朝潮级就开始尝试使用交流供电,但该技术并不成熟,直到夕云级才使用了全面交流供电系统,靠港时可以从陆上直接供电。

第三,为主炮配备了新式高平两用D型炮塔。早在1927年吴海军工厂炮工部为特型研发“50口径三年式一二厘七连装炮塔”时,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就鼓捣出了高平两用的B型炮塔。B型最大仰角75度,两根炮管可以单独俯仰,但在对空射击时必须得将炮身仰角回复到10度后才能进行再装填,射速很慢,很不实用。再加上B型炮塔重量过大影响了舰只的复原性,因此很快被只能平射的C型炮塔取代。

文章图片9

电脑制图的D型炮塔

到了夕云级时,军令部又想起了防空的重要性,于是炮工部在C型炮塔的基础研发出了D型高平两用炮塔。D型炮塔虽然将单组火炮系统的重量减轻到了31吨,最大仰角75度,炮塔内还加装了利用机械力设定定时引信的装置,但本质上同B型一样。最大的弊端还是必须得将仰角回复到10度后才能再装填,换汤不换药。虽然日本资料中一直声称该炮塔最大射速可以达到10发/分,其实在实战中只能达到4-5发/分。

此外为了兼顾主炮的对空射击,夕云级还在舰桥配备了最新的九九式3米高角度测距仪。

夕云级具体参数为长119米,宽10.8米,吃水3.8米,标准排水量2077吨。动力采用3座吕号舰本式重油锅炉,2座舰本式减速齿轮汽轮机,2轴,总功率52000马力。最大航速35.5节,最大续航里程6000海里/18节。舰员225人。武备为3座127毫米50倍径双联装炮塔,2座61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2座25毫米双联装高炮,布局与阳炎级完全一样。

战绩尴尬的理想型驱逐舰

夕云级开工最早的是夕云号,竣工最早的却是秋云号(1941年9月),待夕云号于1941年12月5日竣工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随着战争的发展,造舰计划的调整、受损舰只需占用船坞维修、物资的匮乏、再加上工序复杂成本高昂等等各方面不利因素,无不进影响着夕云级的建造进度,但日本海军始终没放弃该级舰的建造计划。

这也难怪,夕云作为日本海军多年追求而得的“理想型驱逐舰”,对舰、防空、反潜兼顾,并且各项能力都是驱逐舰中最强。这种全能远洋大驱是几十年研发驱逐舰心血的结晶,是水雷战队的灵魂,岂能轻言放弃。但“全能武士”夕云级在战争中的表现到底如何呢?

文章图片10

朝霜号,护卫大和参加了菊水特攻,被美军围攻沉没舰员全灭

首先来看对舰能力

夕云装备了6门127毫米50倍径舰炮,2座61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这种配置是为了突击时同美军驱逐舰炮战不落下风,再利用鱼雷对付美军大型舰只。可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由于战争理念的转变,日本海军完全没机会发挥出夕云级这方面的优势。哪怕是在为数不多的、双方实力大致对等的舰舰对抗中,夕云级也没能取得任何战绩。

夕云号在1943年10月6日的维拉拉维拉岛夜战中被美军驱逐舰击沉,高波在1942年11月30日塔萨法隆加角夜战被美军重巡集火击沉,卷波和大波在1943年11月25日卡布运输行动中被美军驱逐舰的鱼雷突袭击沉。夕云级在舰对舰作战中被击沉4艘,甚至有2艘死于本应是日舰才擅长的“雷击作战”,自身却无一战绩,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文章图片11

最后完工的清霜号,照片摄于1944年5月15日公试,12月26日被美机炸沉

其次再来看防空能力

从夕云级装备了专门为之研发的127毫米D型炮塔来看,日本海军相当重视其防空。夕云级在后期建造中还不断加强防空,如最后完工的清霜号,就在舰桥前安装了1座25毫米双联装高炮,1号烟囱与2号烟囱之间安装4座25毫米三联装高炮,高射机枪更是数量众多。

文章图片12

模型展示了舰舯的4座25毫米三联装高炮

但有趣的是从1944年起,日本海军将幸存的驱逐舰全部进行防空强化,不论是最早的特型还是最晚的阳炎都将2号主炮拆除,换装成25毫米联装高炮,唯有夕云级没采用这种改装,说明日本海军仍然坚信127毫米D型炮塔的防空效能。

直到8艘夕云级参加了1944年10月18日的莱特湾海战之后,日本人才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拆除了实际效用低下的2号D型炮塔,换成25毫米三联装高炮。可此时再来改进显然已经无济于事,日本落后的对空射击火控和性能低下的高炮并不能解决防空能力差的顽疾。

虽然后期建造的夕云级在前桅杆安装了22号电探,前期竣工的改装时也加装了该雷达,可美机依然是夕云级的最大克星,整个战争期间共有10艘被空袭炸沉就是明证。

最后来看反潜能力

夕云装备了2座九四式深弹投射机、九三式水听器以及九三式声呐,后期还换装了新式的三式声呐,号称是反潜能力最强驱逐舰。但日本落后的电子技术导致声呐性能并不佳,共有5艘被美军潜艇用鱼雷击沉。最可笑的是早波号,其于1944年6月7日在联合舰队泊地大门口塔威塔威湾执行反潜警戒任务时,毫无觉察地被美军SS-257潜艇击沉。

文章图片13

电脑制图的舰艉,展现了深弹和投放器的细节

以上共战沉19艘,唯一的“异类”是卷云号,1943年2月1日在萨沃岛触雷沉没。

全能武士生不逢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强大的战争潜力与先进科技,令日本海军幻想了几十年的重装鱼雷决战战术无从发挥,20艘夕云级全部战沉且鲜有战绩也就不奇怪了。

在当时战局直转之下时,日本海军需要的是数量更多、性能指标不那么全面、突出防空与反潜功能的小型驱逐舰,而不是像夕云级这种用于舰队决战的大型驱逐舰。假如时光倒流十几年,太平洋上空中还没这么多飞机,海面还是由大炮巨舰统治的时代,也许才是适合夕云级大展拳脚的战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