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218】苗茵葆||陈楼糖瓜(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1-12-19
    主编:非   


       在我们家乡,每年过小年,大人、孩子们喜欢吃的一种美食叫糖瓜,也叫陈楼糖瓜。是莱芜市的一个民间特色名吃,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莱芜地区,凡集上卖的糖瓜,均出自莱西平原的杨庄镇陈楼村。陈楼分为陈东、陈西等好几个自然村。老艺人陈佃起就是陈东村人。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一行九人,还在他的糖坊里采访过他哩。
       “二十三,糖瓜粘。”这是莱芜民间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其中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去天上汇报工作,老百姓怕他到了那里,乱说一气,把不该说的也说了。便想了一个办法,在灶王爷临走前,请他吃糖瓜。因为糖瓜粘性很大,灶王爷一吃,便把他的嘴给粘住了,这样他就没办法胡乱说了。打这以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即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摆上糖瓜祭灶。祭灶的习俗便由此而来。不仅如此,这天,人们还摆酒摆菜,烧纸烧香,燃放鞭炮,以示庆贺。陈楼的糖瓜,也因此成了当地老百姓的祭灶物品。
        陈楼糖瓜,个头和甜瓜差不多,也有大的像小西瓜大小。其制作用料为黄米、黏谷米和大麦芽。按比例混合,经过熬糖、拔糖、成型、粘芝麻等六道工序。整个工艺流程和产品制作,均采取传统的方法和原始的器具。由于原料的特性加上糖瓜属于节令食品,不易久存,所以,通常在十月份才开始生产制作直到年底。在以前,糖瓜是陈楼及周边农民赖以生存的技艺,旧时年关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出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杨庄镇陈楼村还能坚持生产的糖坊只有十几家。自2009年陈楼糖瓜成功入选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这项技艺的前景,开始重操旧业。特别是陈楼糖瓜技艺传习所和糖瓜祭灶习俗文化博物馆挂牌对外成立,更为这项古老的食品制作技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制作糖瓜的工序很复杂,费时费力,年轻人不太愿意干,没有长时间的操作经验掌握不了其中的门道。央视这个节目大手笔、知名度高,借助他们大力宣传一下,让大家都知道、都来学习,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保护有很大好处!”谈起这次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来自己的糖坊拍摄,陈佃起高兴地说道。
        如今,不仅集上及街头上有卖糖瓜的,就连超市里也开始出售。糖瓜是当地人过年必备的年货。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苗茵葆,原名苗因葆,男,莱芜人,1964年生,初中文化,省属企业退休职工。1988开始,先后在《莱芜市报》《莱芜日报》《凤鸣文学》《嬴周刊》《齐鲁晚报》《山西日报》《南国诗报》《泰山文学》《故事大观》《江北诗词》《都市潮》《明镜月刊》《中国人民防空》《老年日报》《粮油市场报》《快乐老人报》《鲁中晨刊》《民间奇闻故事》《牟国文学》《莱芜文艺》《莱芜广播电视报》《诗文艺》《紫桐文苑》《湖城文学》《平凡诗界》《齐鲁诗风》《资江文化》《都市作家》《孔雀东南飞》《塞北文学》《华人文学》等多家报刊、杂志、网刊发表各类文章、作品千余件,获奖60多篇(首)。原莱芜作协会员,北京哲理诗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