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长治之-王曲村的天台庵(五代.国3)

 巴山夜雨时00 2021-12-19

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城北25公里的实会乡王曲村,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天台庵正殿建于村中坛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距地平高出8余米,原创建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和唐碑一通,规模虽小,却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为全国仅存的几处五代木构建筑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曲村的民兵连部和战备器材室,至今还保留着过去的印记

国家文保碑

原省级文保碑

天台庵大殿正面

天台庵的创建年代及其沿革,由于地处偏僻,寺宇规模较小,也非县邑名刹,志书未有记述。殿前唐碑由于风化严重,字迹已漫漶不清。虽然如此,天台庵正殿因完整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先是被文物部门确定为唐代晚期建筑,后来在梁柱间发现五代题记。

四个门纂两方两圆不知有何讲究

这是那块唐碑,上面字迹已经风化的漫漶不清了

下面驮碑的还是个歪头龟比较少见

这是天台庵的入口

天台庵正殿坐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平面为正方形,屋顶为歇山顶,歇山收分较大,屋顶坡度平缓,为现存宋以前同类建筑中孤例。明间开间大,此间仅及明间之半,为我国现存早期建筑平面柱网极为少见的例子。檐柱柱头卷杀较宋代规制和缓。柱头上有阑额相互联系,无普拍枋,至转角处拦额不出头,柱头斗拱简洁,为斗口跳,即栌斗口内出华拱一跳,跳头上设替木承撩檐榑,无令拱和耍头。四椽栿两端伸至前后檐外做成华拱形制,将斗拱与梁架构为一体,简练有力。殿内无金柱,四椽栿通达前后檐外,栿上设驼峰承角梁后尾,梁尾置大斗负重平梁。平梁之上由驼峰、侏儒柱、大叉手和捧节令拱承负脊榑和脊部荷载。天台庵结构手法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相同,两翼角已翘起,因使用了仔角梁和飞檐,檐口也改直檐为曲檐,为我国五代小型佛殿实例。

大殿内的梁架结构

古建筑上的斗拱,是我国建筑发展演变进程中,时代特征极为明显的标志。天台庵佛殿上的斗拱,结构简洁,手法古朴,拱枋用材断面颇不一致,用材比例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规格略有差异,说明五代时古代建筑的模数制在偏僻山村还未统一。

古代建筑造型的形式与结构模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到唐代已逐渐标准化、科学化。但在一些偏僻山区,由于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进化略慢于文化发达地区,天台庵即属此例。日月变幻,斗转星移,历经千年风雨的天台庵安然挺立于这苍茫天地之中,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话题。

大梁上的彩绘花纹

老的柱础石怎么没了,据说原来是埋在地下的,柱子腐烂后弄成这样的

放在大殿角落中的模型

这个模型的四角“驼峰”都不一样,分别是原先认为目前的四座唐代木构形式的比较

在此留个影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