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鉴】2021同题诗会优胜作品点评(第十期)

 山海诗韵 2021-12-19

【编者按】

烟台市诗词学会近年来每月举行的“同题诗会”,旨在锻炼会员的实战能力,提升创作水平,通过互动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入围作品须至少符合以下条件:1、不出律;2、不跑题;3、不空洞;4、不晦涩。微信平台公示入围作品,评委综合各方意见进行初评和复评。每期选出优胜作品并作点评。


《山海诗韵》编委会


秋 

十 一 月 号 主 题


  陆玉生  



  (新韵)

春来孕梦秉初衷,夏日无声蓄绿浓。

但借秋霜一臂力,赤心点亮万山红。

【刘学刚点评】

    “诗也者,发于志而实感于物者也。”咏物诗所吟咏的物象大都是有形的,把有形的物象通过拟人的手法,物象便有了灵气和人性。本诗沿着季节的走向,人性化地将“枫”的成长过程穿成一线。脉络清晰,构思简洁,表述自然。春有梦,夏无声。在平淡的起承中,涵养了转结的巨大能量。果然,借“秋霜一臂之力”,点亮结句的精彩。“赤心”回应“初衷”,“梦始”与“梦终”相得益彰。“以穷物之情,尽物之态”,干净利落地表达出了诗人对所吟咏物象“枫”的喜爱之情。

【贾乐玉点评

本诗以时序转换为线索,以春“孕梦”、夏“蓄绿”、秋“借力”对应绝句的“起承转”而层层推进,最后以“点亮万山红”收束全诗。因内外节奏一致,故而给人一气呵成、气韵贯通之感。全诗“言在此而意在彼”,枫树“孕梦”“蓄力”以及出彩的过程,亦与人之理想、奋斗、成功的过程高度契合,这无疑拓展了诗的内涵,扩展了诗的“言外之意”,让读者体味到作者的“弦外之音”。

【张树路点评

    本诗按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描写枫树,虽季节变换,仍不忘初衷,只为秋霜浓时“赤心点亮万山红”。一气呵成,心迹可剖。


  左   云  



 

草木悲风面带愁,欲穷美景上层楼。

丹枫不忍秋萧索,山野尽披红盖头。

【刘学刚点评

    美丽的眼睛会发现美丽的世界。自古悲秋、草木带愁,那是情感的转移和落寞情怀的映照。笔锋一转,作者选择了发现美的高度和角度,那就是“上层楼”,从而能够居高临下去俯视。起承先抑后扬,转结顺应渴求之变。“山野尽披红盖头”,把视野中的美丽呈现出来,满足了读者的预期,拔高了诗的意蕴。此诗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谓异曲同工。

【贾乐玉点评

这首诗欲扬先抑。欲写秋之烂漫,先写秋之萧瑟:草木悲风,人面带愁,寒秋萧索,美景难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做足了“抑”的功夫后,“扬”的文字便风生云起、水到渠成,将“山野尽披红盖头”这样绮丽烂漫的形象呈现于读者眼前。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以“不忍”比拟秋枫,以“红盖头”比喻红遍山野的枫叶,看似随手拈来,却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

【张树路点评

    本诗笔法峰回路转。先以“悲”“愁”描写秋景,为后面写秋枫做铺垫。继写登楼所见,转向写红枫,境界扩大,画面热烈。“面带愁”“不忍”“尽披”运用拟人手法,赋山川以生命力。结句有奇思,诗味浓郁。


  蔡红柳  



 

一树天然存热血,临风独自立苍茫。

红笺浸透清秋泪,写尽相思字字霜。

【刘学刚点评

    冷秋,冷风,冷漠。红透了的枫叶,给苍茫落寞的秋增加了火热的色彩,于是生命有了血色、有了血性。“一树天然存热血”,奇特的构思和充满张力的语言,如同开张的弓箭,使得伟岸的形象和不屈的气节一下子映入眼帘,画面感立体丰盈。转结新鲜,却又不突兀和晦涩。眼前一亮的“秋枫”,是诗人的画像,还是物象的写实?冷中浮热、霜中见血,赋予相思叶更深层的诠释,看似冷血,实则热血贲张,活化了物象、提升了内涵。

【贾乐玉点评

   诗忌直白。本诗采用拟人手法,以“存热血”“立苍茫”“清秋泪”“写尽相思”等短语将秋枫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秋枫为出彩而历经艰辛的生命历程,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在作者笔下,秋枫的形象细腻独特,更加丰富多彩,这与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是分不开的:“热血”“立苍茫”凸显秋枫之独特,“透”以泪之多写苦之多,“字字霜”更是以千钧笔力收到入木三分之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张树路点评

    诗写秋枫,亦写人也。借物寄情,写情怀、写相思,而以秋风秋霜为背景,愈显苍凉悲壮,读之余味不尽。

图片来源:网络


◦ 附作者简介、照片及详细通联地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