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晚,北平中和园,梅兰芳正在卖力地表演京剧名段《宇宙锋》,台下坐的贵客是少帅张学良。刚演了一半,张学良就匆匆走人了。散场后,梅兰芳才知道,日本关东军打过来了,“九一八”事变爆发。 山河万里几多愁
北平沦陷后,程砚秋不与日本人合作,不演“义务戏”。1942年9月,程砚秋在北京前门火车站遭到日伪便衣的搜身和攻击。舞台上总是扮演典雅闺秀的程砚秋以一对五,虽然耳朵受伤,但最终以平时健身常练的太极拳完胜便衣,程老板会武术自此成京城美谈。不过程砚秋此后搬到京郊荷锄务农,不再演戏,直到抗战胜利。
田汉的努力 当时,田汉搞的主要是话剧。抗战爆发后,田汉带着自己的剧团去宣传新思想、动员群众抗日时,发现普通老百姓更接受京剧,“话剧在今日是没有赶得上旧剧的”。例如,仅从票房来看,梅兰芳一个人的收入就能养起二三百号人,还能置办宅院,款待宾客,而田汉的剧团却穷得多。 田汉分析认为,旧剧胜在表演技术,“往往用技术的高以掩其内容的贫乏”,因此,为了达成宣传的需要,理想的方式是利用旧剧受农村欢迎的“高技术”,达到新剧的进步主题,实现的方法是“旧剧改良”,借助京剧向国民灌输舆论、鼓动宣传。基于这个观点,田汉竭力宣扬旧剧改革,并推出了一批改良剧。虽然最终经过时间的考验传演下来的不多,但是在当时这种应景改编很受人们欢迎。 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 剧目上,田汉创作了《土桥之战》《新雁门关》两部戏,受到观众的欢迎。为了显示改良过的京剧与以往旧剧的区别,田汉还让人在戏院里用彩笔刷上了各种标语,如“女子要学花木兰、梁红玉,男人要学岳武穆!”“在抗战中建立新的戏剧!”“舞台及(即)炮台,剧场及(即)战场!”等等。观众一进门先被标语轰炸了一番。舞台上,到处都是红绸,象征革命,田汉用行书亲手写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几个白色大字代替以往京剧舞台上出入口“出将、入相”,舞台正中横批是“大放光明”。舞台上摆的戏桌的桌帷是用红绸制成,上面还有田汉写的标语:“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剧。” 不过,虽然有国府的招牌,田汉的抗敌宣传演剧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以“鼓吹抗敌情绪”为己任的“平(京)剧宣传队”在长沙演出进步剧《江汉渔歌》时,当时的湖南省主席薛岳百般阻挠,还派人把剧目广告撕掉,连贴广告的伙计也抓进警察局里了。于是,田汉就率领“平宣队”转至衡阳继续找机会演出。 根据地的京剧革新 八路军成立最早、阵容最整齐的专业京剧班社,要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120师战斗平剧社。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很重视京剧对基层军民的娱乐、动员能力,大力支持平剧社的巡演,后来被党中央留在了延安。 当时,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的中心。抗战时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延安仅专业京剧团体就有鲁艺实验剧团、军委平剧团、八路军120师战斗平剧社、延安平剧研究院等,还有兼演京剧的八路军留守兵团烽火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抗大总校文工团等,票友性质的有延安业余平剧团、中央党校平剧分会、中央党校俱乐部大众艺术研究社等。 鲁艺实验剧团是在中央的授意下成立的,由阿甲任团长。阿甲原名符律衡,爱好京剧,1938年春奔赴延安,考入鲁艺文学院,因为总是结巴“阿—甲”,干脆起艺名“阿甲”。在延安,阿甲因为能用“西皮流水”的京剧旋律翻唱抗日歌曲《游击队之歌》,在根据地一举成名。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是京剧戏迷,他们联合7位领导人,拿出担任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所发的2000元差旅费成立了鲁艺平剧研究团,为部队演戏。团里人员都是拼凑出来的,团长阿甲并非科班出身,但练功很刻苦。有一次阿甲表演京剧中的“喷口”,需要在演唱或念白时,使字有力地喷放出来,喷得是否有力是评判标准。阿甲用力过猛,一颗假牙穿过髯口,被喷到前排一位观众的眼镜上。不过,根据地的观众并不十分挑剔,仍然把看京剧视为难得的娱乐活动。毛泽东后来去重庆谈判,抓住机会看了几场科班的京剧,回到根据地后,阿甲让他谈谈感受,毛泽东说:“他们的戏技术高,你们的戏格调高。”格调高是说根据地戏班的社会功能实现得更好。 1938年4月,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的晚会上,毛泽东看完京剧《升官图》等戏曲节目后,说:“你们看,群众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但就是内容太旧了,应该有新的革命内容。” 后来,部队剧团排演了现代戏《血泪仇》,写农民王仁厚一家六口,受尽了国民党的剥削迫害,被逼得家破人亡,来到了陕甘宁边区后,在共产党的关怀下,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戏里面“大段道白配以二胡齐奏,用悲凉的音乐来烘托对血泪深仇的控诉。人物造型及服饰则采用当地穷苦老百姓的典型形象,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结果演出效果非常好,看完戏后,士兵和老百姓都不散场,自发地喊口号:“为王仁厚一家报仇!” 毛泽东强调“宣传上要做到群众善闻乐见,要大众化”,京剧无疑具有这种大众化的群众基础和审美技术,日本人、国府干部、中共领导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在争夺京剧为我所用时,京剧演员们大部分坚定地选择了抗战。利用京剧的大众化地位为抗战的宣传立下功劳,但也使京剧偏离了“为艺术”的发展轨迹,在“为政治”的道路上载浮载沉。作者周斌 毛泽东强调“宣传上要做到群众善闻乐见,要大众化”,京剧无疑具有这种大众化的群众基础和审美技术,日本人、国府干部、中共领导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在争夺京剧为我所用时,京剧演员们大部分坚定地选择了抗战。利用京剧的大众化地位为抗战的宣传立下功劳,但也使京剧偏离了“为艺术”的发展轨迹,在“为政治”的道路上载浮载沉。作者周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