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调研报告: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2021-12-19 | 阅:  转:  |  分享 
  
调研报告: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乡村产业振兴”是我们近年来的重点工作目标。而我们在实际推进中也可以发现,我们的乡村在振兴过程中
难免遇到难点,暴露出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土地流
转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发展问题。所以,对于我们乡村干部而言,想要做好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就在于提升短板、对症治疗。因为乡村产业振兴不仅
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我们地方的积极推动、因地制宜。因此,“乡村产业振兴乡民”,这不单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导向,更是乡村产业振兴未
来发展的系统逻辑。一、践行乡村产业振兴新思维,实现“多元化”发展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产业
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等振兴,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实现乡村文明要发挥“一约四会”等机制与平台的作用
,保护传承乡村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务农人员精神风貌,全力推动乡风文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要充分挖掘乡村
特色地域文化资源,通过改造和创新,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建设产业体系。同时,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如大力发展以采摘、观光、民宿等
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建设体系。“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文化惠民是民生
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村建设上的集中体现。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撑,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务农人员的幸福感、
获得感都难以实现。加强乡村建设,丰富务农人员文化生活,是保障务农人员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务农人员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务农人
员生活的必由之路。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动乡村建设与各项工作融合开展,通过改造和提升,赋予当前农村以广场舞、地方曲艺等为代表的文化
文艺活动新思想、新内涵;切实发挥乡土文化爱好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文化文艺志愿者的作用,不断创新乡村建设供给方式和载体,有效引
导视频、直播等新型农村文化传播空间中的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
建设新格局。乡村产业振兴应依托基层乡村建设的各种平台和渠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抓手,创新形式和内容。在宣传、教
育、关心和服务群众中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通乡村建设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是乡村建设的时代表达和现代性转化,也必须植根于乡村建设的土壤,在继承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为乡村建设赋予新的历史价
值和时代内涵,使乡村建设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滋养和智力支撑,延续
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新进程,实现“特色化”发展基于此,我们近年来结合乡村产业振兴要求,结合各乡村
实际,制定了《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与此同时,我们还打造了一系列美丽乡村精品线,希望打造出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村,打造省级历史文
化村。现如今,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最突出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突出的不充分。这些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
,还表现在农村的治理水平不足以及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精神文化、道德伦理的式微,并导致了乡村建设的虚无化和空心化及与现代文化有机
衔接的断裂。基于此背景,乡村建设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独特的优
势资源。所以,润物无声的文化精神力量振兴必当在乡村先行!我们必须以乡村建设引领乡村建设振兴,充分发掘和创新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
和价值,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乡村建设生态,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
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时尚,增强中华民
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振兴之路。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普适和示范
、短期与长期等“三个关系”,以“零容忍”的态度全面决胜“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要明确目标抓落实、聚焦问题抓落实、强化统筹
抓落实,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决心、更实的举措,解放思想闯新路、勇猛精进破难题,高举乡村产业振兴这面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旗帜,全力
争当乡村产业振兴领跑者。一是重塑乡村建设生态。中国乡村建设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南北方文化交相辉映,建筑理念、乡风民俗、宗教信仰、节庆
礼仪、民间艺术等相得益彰。新时期乡村建设振兴,需要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加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延续乡
村建设血脉,激发乡村建设的内生,重塑乡村建设生态,继承与发扬乡村建设的当代价值,使乡村建设在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构建符合乡村发展规律、满足乡村主体需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乡村建设在淳化民风、教化群众、凝聚人心,连接人们思念情感的精神纽带
优势不断夯实乡村产业振兴的思想基础。二是营造乡村治理生态环境。乡村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乡村建设振兴是促进乡村发展与法治进
步的动力和重要抓手,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稳定基础与前提条件,乡村建设振兴战略与法治保障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乡村建设振兴,就是要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把乡村建设的道德规范、治理思想融入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营造乡村治理生态环境,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
力,提高乡村社会的法治化水平,为保障乡村建设振兴健康有序推进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三是调动农民广泛参与乡村建设振兴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务农人员是我国人口的最大多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广大务农人员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务农人员、淡漠农村。务农人员是乡村的主体,生于斯长于斯繁衍生息于斯,他们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对土
地有着难以割舍的爱恋,对美丽乡村的未来有着发自肺腑的憧憬,农业、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千千万万勤劳智慧的务农人员。乡村建设振兴内
生机制的有效性在于把尊重提升务农人员的文化主体地位深深扎根于务农人员群体之中。务农人员不仅是文化振兴的主体,也是文化振兴的受益者,
有天然的激情与热情去参与、创造乡村建设生活,让家乡更美好,让土地更富饶,让未来更美好。这就需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振兴的政治保障和浓厚氛围,同时要不断强化务农人员主体的自身建设,提升务农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调动务农人员广泛参与乡村建设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汇聚起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1
献花(0)
+1
(本文系zhengtu3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