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年间,离着汴梁一百里外,有着一座小镇,镇上有着一位有名的木匠师父,老李头,姓李,不过人们都这么称呼,也就习惯了。 这老李头,五十多岁,凭借着自己的手艺,不只是在当地有些名气,有些在东京汴梁的富人,也会找他去干活儿,可见这老李头的手艺不简单。 不过这老李头终身未娶,一直是孤寡一人,虽说手艺不错,在年轻的时候不显眼,但是到了如今这个岁数了,却是显得孤单了。 前几年的时候,很多人找他,想要拜师,学点手艺,这老李头根本不教,古代不是有句话,叫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么,所以这老李头谁的面子也不给。 但是此刻,却是心思变了,这人就是如此,老了之后,想法会随之改变,这个口风透露出去之后,几乎是闻风而动,一下子来了十来人。 上至四十岁的汉子,下至十来岁的少年,当然,都是熟人介绍,这老李头甄别了一番,选了五个徒弟。 在这小镇上,还有一个傻子,之所以说是傻子,这男子今年二十了,会说话,但是一年到头也不见得说上几句话,见到长辈也不打招呼,遇到熟人也不说话。 天长日久之后,人们就给起了个傻子的称号,因为这个缘故,到了现在,还没成亲,不只是没成亲,连个活计都不会。 这傻子的父亲干完活到了家,刚想吃饭,看着自己的儿子,木雕一般,顿时来了火气,骂道:你个逆子!你是真傻么?你还是不会说话?为什么就不能跟人正常说话啊! 老伴听到之后,护着儿子,说道:当家的,儿子就是这个性子,那有什么办法啊。 这儿子就听着父母争吵,也不说话,好似事不关己一般,最后父亲叹气道:哎!咱儿子这么大了,还没有个一技之长,将来可怎么办啊? 说到这里,老伴却是想起来什么,说道:当家的,前几天,那老李头不是收了五个徒弟么?不如咱们将儿子托付给他得了。 父亲听罢,倒是眼睛一亮,说道:这老李头跟咱们关系不错,应该问题不大,而且学会了木匠,将来吃喝不愁了。 一家人商量好了之后,便去了老李头家,将此事说了,这老李头心思活了之后,虽说想着多收几个人也无所谓,以后还得靠着徒弟养老呢。 但是在看到这傻子的时候,心中也是一百个不愿,心说这人这般呆愣,想要靠他养老,几乎是做梦了。 但是碍于情面,老李头还是将这傻子收了下来。想着到时再想办法叫他自己不干了。 所以这么下来,这老李头就有着六个徒弟了,最小的十八岁,最大的三十多岁了,这些人干脆都住在了老李头的家里。 在古代,有着学徒的说法,有的学徒三年,师傅只管吃喝,不给工钱,之后才会教些本事,老李头倒是没有那样,不过家里的活计,都是这些人忙活,倒是也落个自在。 本来老李头打算将傻子弄走的,但是因为后来的一些事,还是改变了想法。 老李头给六人师范讲解如何干活,弄得地上到处都是锯末子,大家听完之后,顿时感觉有了收获,五位师兄都走了,老李头看在眼里,却是也没说话。只有傻子留了下来,开始收拾现场。 正在挑选木料的傻子,路过的大师兄看了,冷笑了一声,跟旁边的师弟低声道:叫咱们跟一个傻子称兄论弟,咱们岂不是也成了傻子! 这位师弟听罢,附和道:可不是么!一个傻子还想做个木匠,这不是笑话么! 两人说话虽说声音不大,但是这位所谓的傻子师弟,可是听得清清楚楚,不过没有丝毫的反应,远处的老李头就那么盯着。 另一位徒弟过来,看了看三人,一笑,对着傻子喊道:傻子!过来帮我扛一根木头。 这位傻子听了,也不说话,径直走了过去,帮着这人搬了一根木头就走,远处的老李头看得直摇头,叹了口气就走了。 类似的这种事情不胜枚举,从进来学习开始,这傻子说过的话不会超过十句,拜师那天就说了五句。 转眼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众人算是学有所成了,可是,平静的生活却是突然截止了,这老李头突然重病,下不来床了,也是口不能言,郎中看了直摇头,说是不好治啊! 看到老头如此,几个徒弟便心思各异了,因为从此刻起,不只是学不到手艺,还得负责照顾老头的吃喝拉撒。 还没过五天,这大徒弟,借口家中有活儿,就不来了,随后几天走一个,几天走一个,不足一月的时间,六个徒弟,竟是只剩下了傻子一人。 不管是老头的吃喝拉撒,都是傻子一人料理,可以说是伺候得很到位了,老李头在床上,老泪纵横,埋怨自己眼瞎了,竟是收了五个白眼狼,也悔恨自己,对待傻子不好一点。 一日,正在伺候老头呢,门外有人喊道:儿啊!你在么? 傻子一听,是父亲的声音,赶紧走了出去,打开院门,正是自己的父亲,还不错,说道:爹!你怎么来了? 老汉看了看里面,低声道:傻儿子!我都听说了,别人都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 傻子看了看自己的父亲,难得多说了一句: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老汉看着自己的儿子,愣了半晌,叹了口气,拍了拍自己的儿子,说道:好好干! 一晃就是几个月的时间,这老李头竟是逐渐康复了些,不过走路仍旧是有着问题,只是从此之后,老李头说话不是那么利索了,应该是后遗症。 即使如此,这老李头开始尽心教导傻子手艺,一晃便是两年,这傻子的手艺越发精湛,已经可以独自干活了,甚至有些汴梁过来的商人,也会找他。 那些走开的徒弟见此,竟是不顾脸皮,纷纷要求回来,不过却是被老李头拒绝了。 一日,因为傻子的名气大了起来,媒婆给说了一门亲事,双方都谈好了,只是缺了一座宅子作为婚房而已。 老李头带着柔和的笑容,看着自己的徒弟,说道:徒儿!我如今只有你一个徒弟了,你待我如父,我便待你如子,既然你要成亲了,师傅要送你一座宅子,作为贺礼。 听到此话,傻子愣了,赶紧摆手,说道:不用!师傅你得留着,我能赚! 听到此话,老李头笑了:你啊!这几年说过的话,加起来也没一百句,真是难得听到你说话,不过我已经决定了,明天随我去看房,咱们在县城里买。 拗不过老李头,师徒二人次日就去了城里,因为买卖房子,都专门的组织,找了去,有着介绍人,带着两人去了一处宅子。 到了门前,红漆大门,三层石阶,不说是高门大户,也是极具规模,徒弟看到之后,眼睛就亮了起来,这座宅子的确是漂亮,对于镇上的人来说,这可是豪宅了。 老李头看着,心中高兴,自己这么多年,赚了不少钱,正好给徒弟买座宅子。 老李头问道:喜欢么? 徒弟见此,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挠了挠头,没有说出口,老李头见此,点了点头,那介绍人拍打大门道:有人么?我把人带来了。 良久之后,里面传来了说话声:稍等! 大门打开,一位老者,提着白色的灯笼,站在了门前。 老李头看了看,眉头就皱了起来,因为白色的灯笼之中,蜡烛竟是点着,只是在白天,看不到烛光而已。 傻子徒弟倒是没有什么反应,那介绍人也没有变化,这人指了指老李头和傻子,说道:这就是买家,过来看看宅子。 这老者听罢,看了看,说道:进来吧! 三人随着老者走了进去,一路介绍人便开始介绍这座宅子,其实的确是不错,小径通幽,两侧有着一些花草,前后六间房子,两侧还有着耳房,真的是不错,傻子都看傻眼了,明显十分喜欢的样子。 只有老李头不说话,几人到了客厅之中,老者将灯笼放到了桌上,说道:老朽这座宅子,两位可是满意? 几乎是沉默是金的傻子,竟是第一个说道:我挺满意的。 老李头看了看自己的徒弟暗自苦笑,看来这徒弟是真的喜欢这座宅子啊! 介绍人和老者看向了老李头,以为是傻子的长辈,这老李头思索了一番说道:我们商量一下再说。 说完,拉着傻子徒弟,走到了院中,看了看左右无人,低声说道:徒儿!咱们换座宅子吧! 傻子听罢,不解道:为什么啊? 老李头看了看左右,说道:这是一座阴宅!那老者估计不是活人,不信你且看我的手段。 说完之后,老李头从怀中,取出了一包朱砂,这些朱砂,其实是放在墨斗之中的原料,有些神奇的功效,这点傻子徒弟知道。 老李头将朱砂撒在了地上,足足一大片。 片刻之后,只见朱砂上,竟是凭空显化了几只脚印,看到这一幕,傻子真的愣了,带着不解盯着老李头,老李头笑了笑说道:这是为师传给你最后的技艺,此乃鲁班术。 傻子直到此刻才明白,原来这老李头是个有真本事的人,竟是将最后的技艺传给了他,傻子眼中含泪,直接跪在了当场,咣咣磕头。 老李头将他扶了起来,笑道:老夫一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收了你做徒弟。 随后两人推脱说再看看,没有买,却是选了城里另外的一处宅子,最后一打听,之前这座宅子,竟是真的有问题,不过也不关他们的事情了。 故事完! 小编有言:傻子徒弟,虽说不善言辞,但是靠着行动,获得了师傅的肯定,最终传承了技艺,古话说得好,说永远不如做,这就是傻子徒弟成功的关键。 说明:民间故事也是文学的一种传播形式,请多多关注作者,继续欣赏下一篇民间故事! |
|
来自: 老大姐嗨 > 《收藏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