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地僧”王晓琮:14岁上北大,一生朴素,他的穷困原因让人敬佩

 心灵牧场书馆 2021-12-19

一个高校的大学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风度翩翩,玉树临风;西装革履,白衬衫;自带仙气,绅士风度。

这些确实可以说是大学老师的样子,但却不是唯一的样子。

其貌不扬的外表,胡子拉碴的脸颊,夏天两三双几块钱的凉鞋,冬天两三双胶皮鞋,和永远让人分不清楚穿的是不是清洁工的衣服的穿搭。

这样一个看似不修边幅的人,也是一个拿着粉笔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却是一个14岁就考入了北大的天才少年。

他的样子是大学老师的样子,更是抛却外物远离俗世,一心只求精神之道的样子,他就是著名的“扫地僧”王晓琮老师。

01 大神只在神界而非凡界

“我就想好好教书,我不想接受采访,如果非要采访我我就辞职!”说完还略带愤愤的拂袖而去。

几乎每个想为王晓琮老师做一次专访的记者都会听到哈尔滨理工大学这样的转述,于是只能灰溜溜地走了,是的,这个倔强而迷人的老师就是王晓琮。

“还是这双鞋,还是这件衣服------”在哈理工学生的印象中,王晓琮老师总是穿着他们眼熟得不能再眼熟的旧衣服。

他穿着既像清洁工又像烧锅炉的人的衣服,所以当没见过他的同学在食堂偶遇他的时候,都以为是食堂扫地的清洁工,他“扫地僧”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虽然衣着朴素,但这是王晓琮老师的选择,在他的眼里,这都是身外之事,整理起来太浪费时间。

他从不把别人把他当成什么人这件事放在心上,相反,自从他走上了三尺讲台以后,他全部的身心就都投入到他热爱的教学事业中了,他每天唯一在乎的事只有怎么教好自己的学生。

突然想起什么站在原地就写下来,走走路停下来伏在桌子上看报纸,这些看起来和普通人格格不入的动作才是真正的王晓琮。

“就是神一样的人物;”“这个真是大神,”每当许多刚进校门的学生因为好奇而向学长学姐打听起王晓琮老师时,都会听到这样的答案。

“他上课从来不带教材,但是你却会惊掉下巴,因为什么概率论、线性代数、微积分,王老师全部都能口算出来,口算------”哈理工校园的贴吧上,就是学生们讨论王晓琮的快乐天堂。

虽然他是数学天才,但是王晓琮很早就有一个软肋,那就是英语,因为英语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所以他早年也没能实现出国留学的心愿。

但是,不能去美国他索性就去了法国,并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背下了法语词典。

至于英语,在王晓琮的人生字典里,不可能出现“搞不定”这三个字,因为他从没放弃过学习。

自2002年起,王晓琮老师就带着他的学生“出圈”了,早就搞定了英语,也因为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并且参赛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翻译,让学生对他坚实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以与此同时,他也负责学生们的英语竞赛写作培训及训练指导工作,他的教学更是帮助很多学生奠定了阅读英文学术文献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

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不只为他自己带来了飞跃,也让王晓琮在学生的心里越发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他本人还是整个黑龙江唯一的数学建模竞赛评委。

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天才教师,但他至今还是一个普通教师,没有评教授那些职称。

因为他曾经说过自己并不在乎那些虚的东西,如果为了名声而去搞名声,是一件可耻的事。

如果光是优秀加在他的身上,那还远远不够。

课上,他是风姿卓越的天才老师,课下,他却秒变一个慈爱的“父亲”:“无论遇到什么心事,包括生活上的困难,只要跟王晓琮老师说了,他不仅很耐心地听你讲完、开导你,他还会资助我们。但是他自己却永远那么简朴,有时候我们看了都特别心疼。”王晓琮老师的学生含泪说道。

不在乎吃不在乎穿的王晓琮,会把自己的工资捐给有需要的学生,谁家里特别困难、谁这个月家里出事了连生活费都没有,他都会把钱留出来给这些学生拿去生活。

而他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却一定把盘子舔得干干净净,哪怕是盘子里还剩下一点儿汤汁儿,他也会随手拿起身边的矿泉水倒进去一起喝了才罢休。

在他眼里,浪费粮食是世界上最可耻的事情,也是他本人最痛恨的事情。

但是对学生的关爱并不代表他很好说话,对王晓琮的学生来说,考试才是最痛苦的,对待学生的成长,王晓琮老师永远都铁面无私。

虽然上他的课是一种幸福,但如果你真的没有达到他要求的水平,在王晓琮这里,你就没有任何情分可言。

哪怕是考试的时候你考了59分,那也必须算挂科然后等着重考,别梦想着跑到王晓琮老师面前求他能“网开一面”直接给你过了。

他的“恐怖”也是他在教书育人方面一直秉承着的铁律,他确实跻身在世俗中,却又超脱世俗。

02 天才的过往

一个人会深藏功与名地活着,绝对是源自本心,因为这不是靠学就能学来的。

2018年一篇标题为《吃饭舔盘子的锅炉工》的文章横空出世以后,才让王晓琮走入了大众视野,而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哈理工做自己做了几十年了。

1964年,王晓琮出生在哈尔滨市双鸭山一户清贫的人家。

虽然那个年代家里能出一个“文化人”并不容易,但是王晓琮的父母还是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所以取“琮”字,是一种稀有珍贵的美玉,寓意生如美玉,亦是罕见而难得的人才。

所以即使家里条件并不好,父母仍坚持让他上学。

60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务农的命,除了王晓琮一家,其他所有的亲戚邻居都是这么看的。

但是王晓琮却天生爱学习,别人家的孩子帮家里种地、玩泥巴的时候他却在学习。

他对知识的敏锐和渴求,以及表现出来的天生的悲悯,总让邻居有种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好像带着什么使命一样的感觉。

也是因为拼命学习,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几乎让全村人都觉得王晓琮是个怪人。

可惜那个时候即使学习再好也没有好的出路,因为在王晓琮只有4岁的时候国家就停止了高考这项政策,这也让王晓琮一家和他本人战战兢兢。

但因为他一直坚信学习才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为国家搞研究的正道,所以他一坚持就是十年。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他14岁这一年,也就是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于是觉得时机到了的王晓琮拿起了手中的笔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考场。

当时他只是努力地把自己所学都发挥了出来,满心期待有个好成绩,可没想到成绩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震惊了,因为年仅14岁的他被北大录取了。

王晓琮就这样怀揣着梦想的种子从家乡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这一路上很颠簸,他坐车也坐得很辛苦,但是当踏入北大校门的那一刻,他瞬间忘了所有的辛苦。

看着来来往往衣着简朴却不失可爱的同学们,看着广袤繁荣的校园,有湿润芬芳的空气和令人沉醉的春风,王晓琮心里充满了自我实现的渴望,这一刻,他终于做回了自己。

从那以后,他一直在北大的少年班学习,虽然是年少就考进了北大的天才,但是他从未有过自满。

相反地,年纪轻轻的他反而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地学习,到哪里都捧着一本书,学习,也逐渐成了他唯一的爱好。

本科毕业以后,他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因为还是眷恋家乡的故土,也想着能为家乡尽点微薄的力量,他决定回到黑龙江去教书。

因为他觉得,教书育人才是一切的根基,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是最大的爱国情怀。

现在事业和梦想都有了,本来王晓琮应该幸福地过上一个大学老师的“小资”生活。

住着不错的房子开着不错的车,有温柔贤惠的妻子和可爱活泼的孩子,出行体面,大方得体,但是王晓琮这个老师不是这样当的。

03 论极度的自由

年轻的时候他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他和他的女朋友正准备结婚时,他的女朋友却在婚礼的前一天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去世了。

悲痛欲绝的王晓琮花了很久的时间才从这场灾难中平复过来,但是从那以后他也下了决心终身不娶。

没有了爱人,还有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孩子,还有祖国的孩子,就这样,王晓琮每天就住在学校的小宿舍里,连学校分配的房子都拒绝了。

他的出行地点只有教学楼和食堂,平时手上只拎着一个塑料袋,在他身上永远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钱的东西。

因为自己的工资大多用于资助家里困难的学生,王晓琮每个月只留给自己几百块钱的零花钱。

他的早餐永远只有一个五毛钱的饼和一碗黑米粥,中午餐盘里也基本都是素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耽误他拿起餐盘舔个干干净净。

也是因为起初很多学生不认识他,以为是学校里的清洁工,所以他才有了“扫地僧”这个称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若莲花真的成了精,我想,那肯定是王晓琮。

这么多年来,只要是王晓琮老师教过的学生,都能获得国际性赛事的一等奖、二等奖,迄今为止他也为哈理工大学取得了一百多个奖项。

虽然他的学生总调侃他:“老王这辈子是和塑料都分不开了,”但是他仍然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他的课大家都抢着上,从来都座无虚席。

若不是被误认成锅炉工,王晓琮应该一辈子都在默默地深藏功与名中度过,他选择的淡泊名利,是基于他对生命的认知和态度。

虽然淡泊名利说着容易,可是三维世界里的一切想要放下都很难。

他觉得花时间打扮自己,特意为了评职称去升等级都是浪费时间,觉得那都是花里胡哨的东西,他身在这个世界里,心却高出这里许多。

参考文献:

知乎《我印象中的哈理工数学老师王晓琮》

慈溪日报《王晓琮:走红的哈理工“扫地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