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篇篇文章已经谈了经常被检查出来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今天继续谈别的问题。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安全教育与培训 三、作业票 四、标志牌 (继续) 很久以前,江湖传闻“变更管理”和 “承包商”是安全管理中的两大顽疾,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企业安全管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两大顽疾依然如故,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顽疾就在那里就是治不好呢?其实吧,安全管理条线的人员对此事一直是很不服气的,为什么呢?一是这两大顽疾虽然里面涉及安全管理的事情,但他真的不算是安全条线要管理的工作,两大顽疾怎么也不能算到安全管理上,就好像有人开车被车撞的很厉害,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了,你说现在的医疗条件不好、医生水平不行,合理吗?你开车注意时注意安全不就行了吗?和医生、医院有啥关系啊!二是变更管理和承包商管理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是有关系的,不是一个专项管理所能左右的。三是这两大顽疾确实是管理难度比较大,因为他和社会整体水平也是有关系的,比较承包商更是如此,又想低价、又想水平高,天下哪有如此美事儿呢? 五、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有很多的定义和说法,广义的变更管理几乎无所不包,那样做起来难度更大,我们这里主要是指生产变更管理,对于化工企业笔者认为这样说比较好:变更管理指在制造型企业中,对生产线、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辅材料及应急管理机构的变更进行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运行控制措施,以确保变更所带来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的过程。变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几乎无处不在,变更也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何在实施变更的同时,保持日常工作的稳定和高效,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挑战。变更管理与需求管理紧密相连,高效实施变更,是实现需求清晰、简洁和有效前提。 变更管理一般由两个主要部门负责管理,一个工艺管理部门,一个设备(含以仪表电气类),在外部检查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没有走变更手续。很多企业多变更管理的定义没有理解透彻,认为有的变动不算变更,所以就忽略了变更管理,其实变更管理的概念很严格,几乎所有的变动都要走变更管理,比如设备管理,只有同厂家、同型号的设备更换才不算变更,否则都是变更,如果拿不准也别较真,按变更管理就行了嘛!宁多不能少。 2、风险分析不完全。这个几乎是企业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其实一般说来变更管理应该做两次风险分析,一次是在变更前,很多企业这时候做风险分析制作了变更过程中的风险分析,没有做变更后风险分析,因为发生了变更,风险也发生了变更,究竟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呢,不分析怎么知道呢?变更后进行总体验收时候还应该在做一次风险分析,这个非常重要,很多隐患整改就是变更,结果老的隐患是消除了,结果诞生了更大的风险,如果没有分析出来并建立防控措施的话就是非常危险的了。 3、变更程序不完整。这个是外部检查时出现概率最高的,也是存在问题最多,首先我们要看我们的变更管理制度是不是完整的,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天下制度一大抄,只要用心,制度一般都啥问题,如果制度有问题说明工作太不用心了,那么你所有的变更都有问题了;其次为什么不按照制度走呢?这就是企业的通病了,执行力问题,大家都对制度的执行打折,结果最后连个架子都没有了。最后是变更手续的整理,每一个环节不但要有资料,还要有各级参与人员的签字和意见,只要是评审就需要签字。一定要保证手续的完整性。 一般的变更主要程序是这样的: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变更方案,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需要设计和走相关程序的要走程序,然后开始变更,变更后验收和风险分析,然后根据变更变更某些资料,比如设备和工艺变更了,是不是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也要变更啊,这些变更完还有进行培训、考核以及相关合法合规性手续等。很多企业变更完简单验收就没有了,这是不行的,不但管理资料上有问题,实际风险也会增大的,也可能会发生事故的。所以变更管理一定要全流程去做,这个时候可以反过来完善变更制度和流程,有的企业叫六步法,有的四步法。几步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全、做好。 六、承包商管理 俗话说“承包商猛如虎”啊,现实确实如此,一般的企业如果有施工工地听说有检查组来都是不惜成本的停下来,为啥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承包商施工习惯了,即使是打明牌也得输啊,干脆不玩了;二是有个奇怪的事情,你让危险化学品类的安全专家检查施工工地几乎一无是处,因为危险化学品企业和矿山是目前管理最为严格的,让神经外科的大夫去看外科的手术肯定觉得粗狂啊,工地和化工企业还是不一样的,但检查不管这些啊。三是一个小问题可能就是重大隐患,那就麻烦了。真搞不懂啊,还没建成的工厂算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嘛?你拿危险化学品企业的重大隐患标准是去套工地,合适嘛? 其实就算是工地停工,一个人没有,一个机器都没有也是没有用的,问题还是能查出很多的,除去现场管理,重点就是资料部分,一般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承包商管控: 一是严把招标关。你想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或检修任务,想找什么样的承包商,这需要在一开始就要提出要求。低价中标,或许为你带来低质量的安全施工。要想把项目提升上去,质量保证,达标生产,就要提前把承包商标准建立好,严格招标程序。承包商的资格预审和选用一般会有安全管理部门参与的职责,有些单位选承包商根本不让安全管理部门参加,前期就把关不到位,明显属于失职了。 二是建章立制。承包商来了建设单位,首先要遵守建设单位的规章制度。承包商自己也有一套HSE管理体系或制度流程,做好两者的衔接。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施工。 三是签合同HSE协议。这个环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个找个懂法律的部门,能写的都写进去。这是一方面是双方HSE约定的见证,更会是后期出现问题的处罚或追责依据。更有可能会成为“呈堂证供”。 四是培训教育。这个发证需要建设单位发吧。培训要将有现场经验的领导授课。考试形式多种多样,但成绩是唯一的考核标准。 五是安全方案。安全方案审定首先有施工单位编制,技术领导审核,尤其是安全保障措施方面的内容。之后交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严格审核把控。同问的问题,就是HSE制度的执行和安全方案的执行。没有执行纸上谈兵终究失败。 六是安全交底,既相当于再次教育,有针对性地结合实际施工现场再次教育;又做了一次风险辨识。还落实了安全方案的执行动员。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3〕88号)要求,现场安全交底的内容包括: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坠落、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等方面的危害信息。 七是入厂安全。这个侧重于工器具的检查,人员防护措施的检查等。平平安安到厂来,以饱满的热情、优良的作风,保质保量、安安全全完成甲方交办的各项工作…… 八是强化过程监管。这一步一般是大家最关注的(也有些企业只关注这一步而忽略了其他步骤)。针对这一步,各企业有个企业的做法,提醒一下的就是话题二的双监护。更重要的落实监护人职责,监护人相当于安全监督人+安全措施落实人,非常关键,有些提前安排工作能力弱(办事不够好的),甚至属于“老弱病残孕”群体做安全监护,切莫因小失大。 九是承包商考核。承包商考核不要流于形式,为了公平公开公正。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优秀的企业能做到既有业务部门、监管部门、使用部门等的联合打分,又有监理、监护人、承包商之间的打分,还有自评得分。对于结果应用也很重要,如何做黑名单,避免换身衣服就再来,这需要企业高层考虑的问题了。 对照一下,看看我们大家的承包商管理有啥问题? (待续) |
|
来自: 新用户8843J5E5 > 《待分类》